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王宅镇岩宅村

岩宅村介绍
一、基本情况岩宅村位于王宅镇东南面,良上线公路沿村而过,交通便捷。全村有农户130户,438人,劳动力240人,其中常年在外经商办企业、营运、打工等村民75人。现有耕地面积451亩,其中水田431亩,旱地20亩;山林面积861亩,其中竹园229亩、梨园25亩、茶园25亩。食用菌生产是我村除粮食生产外的第一大农业支柱产业,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06年度,村民人均纯收入3881元,其中食用菌产业收入占农业产业总收入的70%。我村发展食用菌生产已有30多年历史,现有42个农户每年栽培香菇、杏鲍菇等50万袋,年产值130余万元,纯收入80万元左右。并有1家省级示范性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3个营销大户,年销售干鲜菇3000多吨、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村民每年从中获得产品包装、初加工等工资性收入10多万元。今年7月,被县农业局推荐为申报全县唯一一家“市级食用菌‘一村一品’示范村”。二、发展规划食用菌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健康食品,是省政府重点扶持的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市场前景广阔。按照因地制宜,着力推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信息为支撑,以扩大食用菌产业规模化为主线,挖掘产业优势,提升“一村一品”产业水平。(一)创建食用菌科技园根据我县食用菌产业“品种多样化、生产设施化、原料生态化、产品标准化”的发展战略,充分挖掘我村食用菌产业潜力,通过技术集成,创建100亩集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和推广于一体的生态高效食用菌科技园。力争通过2~3年努力,建成80万袋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万袋茶薪菇设施化栽培基地及引进开发2~3个节木生态型珍稀菌新品种,推进“一村一品”产业水平的提升。(二)建设创新型服务体系以武义县兴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建立“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一头联基地,一头联市场,从原料供应、菌种培育、栽培管理、技术指导及产品收购、销售,实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运用工业化理念抓好基地建设,提升产业化程度,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农户发展生产,抱团经营闯市场,消除菇农后顾之忧,提高抵御生产和市场的风险能力。(三)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赢得市场的法宝,我们将以建设无公害食用菌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为主要抓手,创造条件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的申报认证,充分利用市农交会、省农博会等各级加政府搭建的平台展示我村“一村一品”形象。并积极鼓励武义县兴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加大“武川绿谷”牌食用菌系列产品的开发和宣传力度,按照现代经营理念发展农业,以产业开发品牌,以品牌促产业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格局。(四)开发特色农家乐我村毗邻省级风景名胜区寿仙谷,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不仅是生产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的理想之地,还是休闲观光的好去处。食用菌是人类最佳营养源之一,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食用菌因其营养、美味并具保健功效而倍受人们崇尚,联合国粮农组织更是倡导“一荤一素一菌”的膳食保健方案。结合“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以食用菌科技园为核心基地,开展以食用菌栽培管理、采摘为主要内容的休闲观光活动,开发以食用菌系列产品为核心的“菇菌宴”,发展独具特色的“农家乐”,延伸食用菌产业链,实现增值增效。三、工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村两委拟组建以党支部书记高文兴同志为组长,以食用菌生产经验较为丰富的青年党员何华茂为副组长的“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挑选4位责任心强的党员干部任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实行分工负责、明确职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一村一品”产业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二)建立激励机制村两委规划良上线公路边的100亩农田为食用菌科技园用地,为培育园区规模效应和推进标准化生产,由村集体负责园区内水、电、路等设施的建设,并实施进区菇农免费使用照明电的优惠措施。对引领推动基地发展的科技示范户和生产、营销大户给予表彰,大力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干部群众走科技致富、勤劳致富之路。(三)强化科技合作我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基地和规划中的食用菌科技园的建设,都离不开科技的强大支撑。我们计划筛选一些课题,寻求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机会,搭建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培训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发挥小核心、大网络的科技资源整合互补效应,弥补自身创新研究开发能力的不足,完善创新载体和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升持续发展动力。(四)争取政府支持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是加快“一村一品”产业培育的助推器。一要争取政策支持,如解决食用菌科技园的土地问题,不仅需要镇政府予以协调各方关系,还得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二要争取智力支持,引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岩宅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王宅镇>岩宅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岩宅村。
请大家在微信QQ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