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镇南八特村

南八特村介绍

南八特村,原归武安县管辖。南八特村隶属于峰峰矿区和村镇,地理位于镇政府北侧4公里处,交通便利,环境优越。
企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极大的解决了本村村民的就业问题,村民大部分以在企业内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成为农民增收在农外的主要渠道。村两委班子树立大开放,大开发的思想,制定了一套符合本村村情的发展方针,即以农业为基础,以企业为依托,全村多业并举,百业俱兴,使得本村经济稳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逐年递增。
据该村古碑记载,村名“八特”由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和廉颇所赐,一直沿用至今。据传村西南原赵王殿庙群内曾立有明嘉靖三十年所立“重刻八特镇始初命名之由碑记”一通,记载八特村由来是因有八姓、八地、八山、八河、八树、八石、八村、八位学有专长的老人这八大特点之综合。该碑文中提到出自本村的名人蔺相如和荀子。此碑1946年在南山顶开荒时被发现,后在“文革”时被毁。所幸有村民曾偷偷对碑文作了摘录,使后人对“八特”村之名得见其由来。该碑文中还透露此碑为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重刻,可见“八特”村名历史之久远。其后的清同治年所立重刻碑等,均延续此说。村中的泓济桥是南北八特的分界限。建于明代,是一坐建筑奇特石拱桥,桥分二层,下层为单孔拱券式,上层为双孔拱券式。桥面两侧望柱上雕刻狮子、绣球等造型。“九个狮子仨绣球,六个和尚俩平头,廿四条石栏杆,廿四块石枕头”。
八特村是蔺相如、荀子的故里。尽管对此都有不同的意见,但是,都有他们在赵国、在邯郸、在邯郸附近的说法。而八特村则一直有这种传说。《峰峰民俗.八特卷》一书,对此有较为详细说明。
对于荀子故里,则更有荀子研究学者蒋鸿林先生考证,荀欣随敬侯迁居邯郸,在邯郸建有宅苑,而八特村父老世代相传原八村之首的“荀家庄”就是荀子的故里,这里不仅有荀子的庄园旧址,而且还有很多荀子幼年和青年在这里生活、成长的传说。可见,八特村自古就有“荀子是八特荀家庄人”的说法,经祖祖辈辈口口相传至今,当非空穴来风。2012年7月24日,邯郸市荀子文化研究会还组织召开了“八特村荀子故里考察研讨会”。
八特村位于峰峰矿区和村镇西北三公里处,解放前,隶属武安县。1961年,以村中弘济桥为界分为南北八特两个村庄。“左鼓右行日悠悠,临磁背洺几度秋。前朝拜相人何在,后世封神殿自留”这首镌刻于清道光八年(1869)《重刻八特镇始初命名之由碑记》上的结尾诗,描述了八特村的地理位置。左鼓即鼓山,右行乃太行山,临磁背洺说的是北依洺河,与著名的武安磁山文化发祥地隔河相望。八特村的建村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可谓千年古村落。至明朝中叶,八特已逐步成为洺河南岸的商贸重镇,是武安、磁县、涉县三地的物流中心。民国时,为武安原来的八小镇之一。1950年,划归峰峰矿区管辖。
八特镇的兴起,主要归功于其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优势。八特早在曹魏时期就是滏口陉上党粮道的咽喉所在,是河北通往山西的必经之地。到了明清,驰骋天下的晋商成为这条官道上的常客,八特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类似于今天高速路上的“服务区”,客商们纷纷到此歇脚打尖。旧属武安的八特,秉承了武安人善于经商、头脑灵活的传统,且懂得“人气就是商气,人缘就是商机”的道理,对于送上门的商机更是十分珍惜。车马店、酒馆、药行、粮行、染坊、面坊、油坊、山货行等店铺商号也随之逐渐兴起。但“崇商不奸,重德轻利”的淳朴民风使得八特人对于往来其间的客商的格外善待。
     南八特村周边村庄
河北省 邯郸市 峰峰矿区 和村镇 何庄村 东苑城村 柏泗村 集贤村 金村岗 头村 北八特村 后连庄村 东庄村 曹庄村 杜庄村 西和村 东和村 大沟港村 董家庄村 尧庄村 北胡村 南胡村 刘岗西村 李岗西村 和平社区 万年社区 姚庄社区 北长乐社区 南长乐社
企事业单位:和村新型建筑材料厂,洗煤厂,隆昌冶炼铸造有限责任公司,中和钢铁厂,宝信物资有限责任公司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南八特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镇>南八特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南八特村。
请大家在微信QQ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