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高疃镇上疋山夼村

上疋山夼村介绍

上疋山夼村建于明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先后属于登州府福山县西南堡虎察社、义井社、杜家台社;清末民初,属磁阳区、高疃区;1932年属福山县四区(高疃)王家乡(辖区l4个村,乡公所驻本村);抗战时期划为湘河第四区;1941年属第六区;1945年改为疋山区;1951年至1956年划为六区王家疃乡;1956年至1958年,在农业合作化时期,由互助组到农业合作社,刬属王家疃乡。1958年8月,高疃、权家、宅院、王家疃四乡合并成立了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为高疃人民公社),1970年10月高疃公社析出东厅公社。上疋山夼村简称高疃公社上夼生产大队。1980年10月,在地名谱查中,因与福山镇的上夼村重名,福山县政府以(81)福政发82号《关于公布部分大队更名恢复名称通知》决定恢复上疋山夼村。1984年4月高疃、东厅分别改为镇、乡。2000年12月高疃、东厅两镇乡并为高疃镇。2011年12月,高疃镇划分新的行政区,新的高疃镇暨烟台临港工业区,上疋山夼乃属高疃镇下属村。
   该村,位于胶东半岛中北部低山丘岭区,距福山城区15公里。北靠疋山口子村,南面下疋山夼村,东与王家疃、小河子村接壤,西南隔疋山与高疃镇相背。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洼。最高处是疋山、海拔383米,为高疃镇境内第一高山。是一处发思古之幽情,登高望海,遥想古人闻龙吟,民防团练的地方。山体植被覆盖率为85%,山上主要有映山红、羊胡子、山胡椒等杂草类;山腰有赤松、刺槐、荆条、酸枣、野葡萄等;山坡下为果园、农田。村中有一条沟谷小河由北向南穿过,上游建有一座小型水库。给人一种“落日山衔紫,流水绕孤村,往事且休论”的感慨。这里气候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而且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夏季受太平洋暖气团的控制,雨量较多,空气湿润。冬季受西北亚干冷气团的影响,降水量少,寒冷干燥。年平均降水729.2毫米,平均气温11.8℃,平均日照2672.2小时,太阳总辐射114.9千卡/平方厘米。全年相对湿度一般为65%,平均无霜期223天,平均风速4至6米/秒;自然资源丰富、门类齐全。主要有水泥灰岩、板岩、石英岩、透灰岩、瓷土。矿藏有金、磷、锰、黄铁、石棉、锌、铜等。耕地多处在100—300米高程的坡段上,土质多属黄粘土壤。宜果树及耐寒作物生长。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花生、地瓜,豆类、大樱桃等为主,其中大樱桃种植面积575亩。交通便捷,北联同三高速、南接802国道、东有烟台绕城高速。到烟台火车站、码头28公里,到烟台蓬莱国际机场45公里。到烟台市政府40公里,到区政府17公里,到镇政府7.3公里,到高疃公交枢纽站4.5公里,每天有往返枢纽站班车。
  上疋山夼村得名于疋山。据清代《乾隆福山县志》载:“疋山在珠山(猪)之西(西北),南北横亘十余里,清洋河流绕其南。顶有玉皇祠,麓有龙潭,乡人常于两山中闻龙吟于其内。”玉皇祠、龙潭现已不复存在。但龙甲石的传说,仍在民间流传。另据民国《福山县志稿》金石存目载,“明时山上有龙甲石题字,在县城西南三十里疋山。无年代。”疋山上还有“圩子”遗址,相传是当年防长毛子修的,距今有150年的历史。
 疋山人在改造自然创新生活的过程中,也造就自己的人文历史,古有先贤今有英杰。明清时期,出了两庠生一附生,俗称当时秀才。他们是尽邦公、庚明公和泌公。解放后,在党政军、企事业单位任职的族人中,有师局级干部2名,县团级干部(高级职称)l2名,乡镇科级干部(中级职称)16余名。攺革开放后,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有勤劳致富的农民企业家;村中有多名人士被录入《中华劳模大典》、《福山游子》、《福山区志》、《福山区地名志》等书刊中。农业、工业、工程、等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层出不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疋山夼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上疋山夼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高疃镇>上疋山夼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上疋山夼村。
请大家在微信QQ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