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李家村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程郭镇。物产丰富,英才辈出,地处要塞
东李家村与周边地点:三十里堡村,菜园头村,胡埠村,东埠上村,东南坡村,西埠上村
【地名含义】据《莱州市地名志》记载:明洪武年间,李姓由四川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李家。因重名,一九八二年,以其位于掖城之东而更名东李家。
【地理实体描述】东李家位于曲家乡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柴(棚)掖(城)公路东北侧,村东小河北流入坎上水库。长方形聚落。全村147户,450人。耕地927亩。以农为主,主产玉米、小麦,兼有苹果。
据《四续掖县志》乡社记载:第七区公所在驿道村,菜园乡公所在石桥村,领六村:菜园头、山后、三十里堡(李家)、东石桥、西石桥。东至崮山十三里,西至韩家村半里,南至谷口乡董家二里,北邻花岭乡马家庄。
【姓氏文化】本村李氏一族,据《唐书·表·宗室世系》卷七十上记载: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徵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会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周康王赐釆于苦县。五世孙乾,字元果,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字伯阳,一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李亮隋赵兴太守、长社郡公,李神通淮南靖王,李道彦,胶东郡公。李孝察(宀詧),高密郡公,李孝同,淄川郡公。据《掖县志》圻封记载:唐·东莱王(李)泰,太宗第四子。初,王魏以计倾太子(李)承乾,太子败,帝欲立晋王(李)治,贬(李)泰,降王东莱。《表》云:太宗有十四子:恒山愍王承乾、楚王宽、吴恪、濮王泰、庶人祐、附濮王谱、蜀王愔、蒋王恽、越王贞、高宗(治)、纪王慎、江王嚣、代王简、赵王福、曹王明。故濮王李泰→李欣→李峤→李诚初→李倚→李自勤。又据《表》记载:汉中李氏:汉东郡太守、太常卿李武,孙李颉,后汉博士,始居汉中南郑,颉生李郃,字孟节,司徒。郃生李固,字子坚,太尉。固生三子:李基,字宪公,李兹字季公,李爕字德公,安平相,十二世孙李德林,隋内史,安平公。生李百药,礼部侍郎、宗正卿、安平文公。百药生李安期,相高宗。安期生李宗师,鄄城令。宗师生李义仲,中书舍人。义仲生李泳,泳生二子:嵤、䔄。明末有李贽,字卓吾,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曾隐居在此设私塾授徒儒业,著有《李氏藏书》并收录宋学士濂所作《掖孝子毛聚(德玄)传》等,故清代毛贽,字勺亭撰《识小录》识孝也记载:德玄,吾宗也,性至孝,李贽《藏书》载公传,实宋学士濂笔。德玄之孙纮、綖与金溪之孙慎同官、相友善,故景濂为德玄立传。今《藏书》中止载传文而遗其赞语。据《掖县志》山川记载:崮山,城东四十里,一名韩信山,北魏时莱人王道翼隐此。有韩信书院、试剑石、丹霞壁古字。唐末李䔄因慕名韩信山而由蜀地汉中郡徙居东莱郡掖县仙化乡崮山社在西有坎上河西岸三十里堡村之旁建李家村,成为掖县世代坐地户。解放后以其位于掖城之东更名东李家。据《莱州市志》东李家村烈士名录:李寿林、李锡军。
村里单位:东李家村村委会、东李家村村长、东李家村卫生室
东李家村及周边其他地点或单位:石油公司,三十里堡英子超市,百大连锁供销超市,莱州市铭磊石材厂,程郭镇文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