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达地乡背略村

背略村介绍
一、地理位置
 背略村位于达地水族乡东南部,与榕江县三江乡黄土坡、塔石乡怎东村和桥桑坝子村接壤。村委会距乡人民政府驻地5公里,最近自然寨距政府驻地4公里,最远自然寨距政府驻地9.2公里。
 二、道路交通情况
 1、对外交通
  背略对外交通主要是在建的背略公路,该公路由乡政府驻地起,途经上背略组、党咩组、汪术组,至皆略分为两道,由皆略往东略至排松组连通榕江县塔石乡,由皆略往南至大寨组连通榕江县三江乡。该公路宽6米,全长约18公里,铺有碎石,路况较差。
 背略公路途中有两条支道分别由上背略组经下背略组至平寨组;由党咩组经大坳组、大坪山组、大坪山茶场连通永乐镇乔桑村。两条支道均为毛路,路面较窄,路况差。
 2、村内交通
 村内步道均为泥石小路,沿山坡而修建,多数较陡,通行不便。
 三、村庄情况
 2010年底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上背略组、下背略组、党咩组、平寨组、汪术组、大寨组、排松组、龙塘一组、龙塘二组、大坪山组和大坳组)13个自然寨,255户人家1224人。村组与组之间居住较为分散,户与户之间也居住较分散。
 四、产业结构
 背略村耕地面积共778亩(田:700亩、土:78亩),山林面积约17000亩。境内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自然条件较好,适宜于粮食作物和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生长。目前大多数村民还是以种植传统农业为主,家庭收入大部分来自传统的种养殖业。现有大坪山茶场和大坪山两个生态养鸡场为主要带头产业。
 五、村庄文化
 村民民族多数以苗族,水族,汉族和瑶族为主,四种民族人数相当。村内住有王、盘、潘、杨、韦、唐、吴、邓、袁、余、任、宋、赵、许、龙、李、罗等17个姓氏,该村不同姓氏之间可以通婚。
 村内有大坪山战场遗址,有用青石垒砌的城墙,高五、六米等,周长约2万至2.5万米。分设东南西北四个路口,各有哨卡。在东路口五里桥处,竖有大青石碑2块,城内有余王爷、唐王爷行馆,有“国厅宫”、“观音庙”和练兵场。咸丰五年(1855年),余老科(榕江桥来摆猫断颈龙人),唐协里(丹寨排调人)等领导苗民反清抗暴,称“太平军后备队”(史称斋教军),扎营此地,升“帅”字旗,住有9000余户,屯兵8000余人,曾出兵攻战古州(榕江)、下江(从江)等地。同治七年(1868年),义军首领闻国兴(小播五)叛变投敌,引狼入室。内部发生矛盾,指挥不灵,清军趁夜偷袭,大坪山被攻破。今城墙、哨卡、宅基尚存,房屋建筑已毁。
 六、房屋现状
 村民主要居住房屋均为木质结构,住房极其简陋,有少部份村民仍居住在茅屋内,且仍处在不富裕线之下。
 七、公共设施
 村内有完小一所,现有教师7名,学生近两百人。原有村卫生室一所,现已损坏不能使用。全村仅背略小学附近的一处小卖部,村民主要是达地赶集时前往达地购置物品,没有餐饮、文化娱乐设施。除学校操场和村委办公楼院子外,没有其他公共活动场所。
 八、基础设施
 水:全村有9处人饮工程,11个小组均有人饮供水,其中三个组无消防池。
 电:输电线已牵入各户,有10户没装电表暂无生活用电。
 通讯:六至七成的农户使用上了座机或移动电话,手机信号覆盖率约80%-90%。
 燃料:以柴火为主,少数情况用电。
 垃圾:无垃圾池和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随地堆放和填埋,污水就地倾倒。
 九、绿化环境
 全村山林比较多,但多为阔叶杂木林,约二至三成林木为杉木。山中自然环境较好,有兰花、杜鹃等观赏植物,有白面猴、白山鸡、豹子、锦鸡等多种野生动物,有冬虫夏草等药材。
 村境内有大坪山山峰较为出名,海拔1322米,与葫芦山、八宝山相连,森林茂盛,高山环列,地势险要。曾在民国《贵州通志》有过相关记载:“八宝山与大坪山相连如屏,三面绝壁,唯南稍平,鸟道羊场,人迹罕至”。山峰之巅呈一槽形,东西长约5000米,南北宽500米。中有一小溪自北向南流。最高处三角架,海拔1471米。
 十、村民收入与生活情况
 六至七成村民年人均收入在1200元至1300元,近三成村民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村内80%的青壮年劳动力出外打工,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小孩。
 十一、村民居住水平
 村民总体住房条件较差,近几年基本上依靠国家的危房改造政策才得以改善居住条件。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背略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达地乡>背略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背略村。
请大家在微信QQ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