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坝寨乡青寨村

青寨村介绍
青寨村位于黎平西部。距县城30公里,离乡政府驻地1公里。村寨座落于小平坝两边山脚,依山傍水,寨后群山环抱,“后龙山”古树参天,风景幽美,气候宜人。308省道黎榕柏油公路从寨中穿过,交通十分便利。村前一条小溪把田坝分成两边,东边住有岑寨、平寨,西边住川寨。东西两寨由一座建造独特、雄伟壮观的水泥结构单拱加建木质风雨桥横跨河岸连接。青寨东与连硐接壤,南与寨头交界,西与蝉寨接边,北与坝寨为邻。海拔620米,年平均气温16℃左右,最高气温35—36℃,最低气温零下3—5℃,无霜期260天。地理位置跨东经1080581,北纬260121之间。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
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五开卫建立后,路团至高近一带属武阳所,青寨亦属辖地。
永乐十一年(1413年)属黎平府,辖潭溪、八舟、古州、曹滴洞司、洪州泊里、福禄、永从、西山阳洞等七长官司,青寨属曹滴洞司。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曹滴洞司撤,天甫十七寨设三郎土舍,辖青寨。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黎平改属湖广,青寨亦属湖广。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复属贵州。
道光十二年(1832年)属三郎长官司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属西靖保管辖。三十一年(1942年)划归茅贡乡第六保管辖。
解放后,属茅贡乡管辖。1953——1957年划归寨头乡管辖。1958年划归茅贡破浪人民公社。1959年划归寨头工区辖区。1961年划归坝寨公社。1984年由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村民小组,青寨村民委员会仍属坝寨乡管辖,1992年撤区并乡至今一直属坝寨乡管辖不变。
青寨村辖四个村民小组,住三个自然寨。1984年有176户648人,2010年有215户、902人,全村都是侗族,且全部姓吴。1984年有耕地305亩,人均2.12亩。2010年尚有耕地301亩。农业主产水稻,次为油菜、红薯、豆类等作物。过去种稻只有高杆和矮杆,产量极低。从85年以后大量推广杂稻种植,亩产达900—1200斤,此外,特产品有松脂、茯苓、天麻等。
林业主产杉、松、混交林等,84—91年期间,群众唯一赖于出卖木材和种、养殖业取得收入,人均收入仅383元,从92年撤区并乡后,坝寨乡市场建设迅速发展,目前该村有从事商业38户、加工业14户、运输业23户、屠宰业8户、饮食业6户、建筑业56户、种养殖业25户,加上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等,2010年统计人均收入为2078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建设日益改变,现在家家有电视,部分家庭有冼衣机、电冰箱、耕作机、摩托车、农用车等。
文教、卫生事业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1995年以前,教学楼是两间二层木质结构,因多年使用已破烂不堪。1996年,国家投资、政府资助建成五间二层砖混教学楼,彻底解决了校舍。2002年撤点并校后,只办一至二年级,有学生28人,公办教师1人,入学率100%。2004年国家实施远程教育项目后,青寨村安有播放点,使广大干部、群众从收视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科技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经济发展而建设步伐加快,91年修建寨前水泥拱桥,桥上加建木质风雨桥。96年修筑田坝500米灌溉渠道。97年接通国家电网。98年开通程控电话,移动、联通信号全覆盖。当年主街道全部水泥硬化。2004年完成寨内人畜饮水工程,全村受益,2010年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现在全村街道全部硬化,村容寨貌整洁美观,是坝寨乡侗族风情旅游名胜。
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0元,2010年纯收入2078元,人文景观,忠厚、善良、热情是青寨人纯朴民风。吹芦笙、斗牛、勿耶,唱堂歌,是青寨人酷爱的娱乐活动,还有浓厚的侗族习俗具有丰富的民族色彩。此外有对人民有贡献的,对历史有影响的人物,如明朝时期的吴雍、近代还健在的吴国祥(原任副县长)、吴方针(原任省粮校副校长)、吴邦文(原任广州警备部队副政委)等人。
景点,寨前“风雨桥”、“吴勉床”、“三石墩”、“坪土营盘城”。
文物,川寨鼓楼。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青寨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坝寨乡>青寨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青寨村。
请大家在微信QQ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