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马头镇梁坊村

梁坊村介绍
梁坊村是一个风景优美,又历史悠久的一个村!它交通便利~山清水秀~而且很有历史文化!主要农作物有大豆、花生、玉米、棉花!还有大家非常喜欢吃的特产 【西瓜】欢迎大家来我们这风景优美~山清水秀的梁坊村来旅游~~~本村绝对盛情招待、热烈欢迎~~~ 村长:梁麦山 电话:182*****586 名人:全村都是名流 人口:3万以上 最近项目:生态环境~已经完工~~~ 最近项目:创出全国最先进的文明村!!! 全体村民希望世界各地的朋友亲人来本村旅游~热烈欢迎你们的到来~期待你们的到来
企事业单位:马头乡梁坊窑厂
(一)概况
【沿革】据《梁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梁氏祖梁光尧从山西洪洞县迁至长垣县东南九十里建村,以姓氏命名为梁坊。
该行政村明清时期隶属长垣县海乔里,1911年属于东明县第五乡,1942年属长垣县牛集乡梁坊保,1947年划归东明县第五区, 1952年建立梁坊乡,1956年并入姚村乡。同年,梁坊高级社成立,辖梁坊、李六屯、苏寨、北孙庄、小康寺、贾庄六村。1958年属马头公社梁坊管区,1960年属梁坊大队,辖梁坊、北孙庄、小康寺三个自然村。1978年小康寺和北孙庄两村成立小康寺大队,梁坊独村称梁坊大队,1984年队改村,称梁坊行政村。1997年与小康寺行政村合并,仍称梁坊行政村至今。
【地理位置】梁坊村地处东明县城南27公里、镇政府驻地北3公里,262省道东侧。南与北孙庄、小康寺村接壤,北与高堂、苏寨村相连;东与李六屯村搭界,西与小屯村为邻。村落呈长方形,南北短,东西长,主街东西向,长1000余米。
【自然状况】全村地势平坦,土质为灌溉淤积的粘土壤,上淤下沙。南靠一干渠,北依夏营河,有三条支渠贯穿南北,利灌易排。灌溉方式以自流灌溉为主,提灌为辅。地块整齐,百亩一方,耕地内沟、渠、路、井等水利设施配套完善。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及棉花、西瓜、花生经济作物。全村总面积3581亩,其中耕地2440亩,村庄占地380亩,其他占地761亩。
【交通】解放前,交通尤为不便。道路窄而弯曲,晴天扬尘,雨天泥泞,还常被风沙掩埋。解放后,村西修建了东兰公路,通往周围村庄的小路也修成了大路。1990年,投资4万元把街道修成了柏油路,村民的生活生产十分便利。
【姓氏来源与人口】全村共有居民214户,895人,均为汉族。原有梁、姚、孟、韩、刘、王、马、卢、杨、孙10姓,其中卢、杨姓人于1956年迁往黑龙江,孙姓人于1966年迁居清海石棉矿。梁学礼1户12口人于1956年移居黑龙江省佳木斯;梁东林、梁玉全3户21人以于1957年迁居湖北省京山县农场;梁忠普、梁顺生2户15口人于1960年迁居新疆塔城。现村里梁姓人口居多,190户80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4%;姚姓,7户26人,1938年因亲属关系从本县郭岗村来此落户;孟姓,5户17人,1920年因亲属关系从长垣县许楼村来此落户;韩姓,4户16人,1961年从曹县庄寨公社韩庄村招赘落户;刘姓2户11人,清末迁此,原籍不详;王姓,2户8人,1920年因亲属关系从本县牛集村迁来;异源王姓,2户8人,1976年由本县大井村入赘落户;马姓,2户7人,清朝咸丰五年(1856年),七世祖马永昌从本镇郝楼村投亲落户。
(二)经济发展
【农业】解放前,由于该村位居黄河故道,是有名的“三害村”(风沙、盐碱、内涝),高3米以上的沙堌堆就有5处。虽然地域面积广,却到处是茅草、芦苇,个别能种庄稼的地块,也是旱碱涝淹,十年九不收。解放后的二十多年间,尽管村民采取植树固沙、抬田、条田等多种方式治理土地,但农业仍处低谷。1976年闫谭引黄闸建成,该村开始引黄淤改,打围堤11700米,用两年时间,把3000亩沙荒地全部淤灌一遍,平均淤厚30公分以上,成了膏腴之地。土地得到了彻底改良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1977年全村粮食总产23万多斤,人均420斤,分别是灌淤前的46倍和50倍,当年售粮总数位居全公社第一。 1978年对全村土地进行了整体规划,修生产路12条,总长15000米,挖沟渠20000米,划百亩生产方30个,建桥、闸20余座,基本实现了自流灌排。当年小麦喜获丰收,向国家交售余粮15万斤。1982年全村交售余粮30多万斤;村民交粮万斤的有8户,受到地、县的表彰,并奖给每户尿素1吨、金鹿自行车一辆。该村是有名的 “科技村”。1980年村支部书记梁留成带领部分农户进行小麦良种繁育试验,喜获成功,并迅速在全村推广。1982年以来,他先后引进花生、小麦、棉花、西瓜、大豆、脱毒土豆等优良品种100多个。其推广繁育的花生良种海花1号具有结果多、座果集中、果大粒饱等优点,比一般花生增产30%以上。1983年,梁留成在县农业局的技术指导下,承担了“东明县夏大豆万亩丰产试验”部分项目,取得了可喜成果,单产达到400多斤,荣获山东省夏大豆丰产试验科技成果二等奖。他在全镇率先试验推广了营养钵育苗、地膜覆盖、西瓜大棚、拱棚种植、西瓜嫁接、作物化控等先进技术,创造了巨大效益。在其影响下,村民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1994年,村民梁新田种植的西瓜有一株结瓜28个,最大的10.6公斤,最小的2公斤,总重量达167.8公斤,创造了东明县西瓜单株结瓜产量和数量的最高纪录。1990年该村被菏泽行署命名为“科普示范村”;1991年被东明县命名为科技先进村,并以第24位的排名跻身于菏泽市经济百强村之列。该村党支部从1982年至1997年连续15年被评为县级地级先进党支部。带头人梁留成被誉为农民科技代表,连续当选东明县第五、六、七、八届党代表,并于1999年被《农村大众报》、《山东科技报》评为热心读者。
【畜牧业】解放前,村里只有个别户养殖大牲畜,还常面临被土匪歹人抢去的危险,整天担惊受怕。一些户还养殖些家禽,以补贴家用。解放后,集体养殖牛、马等大牲畜,用于农业生产。1958年,集体办了养猪场,由于经济基础差,半途夭折。上世纪70年代时,村里的四个生产队饲养大牲畜达80余头,在全公社都出了名。改革开放后,农户开始饲养大牲畜,一为役用,二为繁殖赚钱,视为半拉家当。9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机械的的普及,大牲畜饲养量渐少,鸡、猪、羊的饲养规模逐渐扩大。至2007年,全村养羊存栏600余只,猪存栏500余头,鸡存栏8万余只。梁秋阳养山羊40多只,梁俊峰养猪30多头,梁同海、梁应记、梁百顺等10多户养鸡都在2000只以上。
【林业】解放前,由于受风沙危害严重,村民都在村边、地头、沙土岗上栽植簸箕柳、白腊条、紫穗槐、葛花树等灌木,庭院内外栽植榆树、椿树、楝树等树木,以减轻风沙侵蚀。解放后,结合防风固沙,栽植了300多亩加拿大杨树防风林。1978年后,通过规划,沟渠、堤埂、路旁全部栽植了洋槐树,春天槐花盛开时,素花尽染,香飘数里。进入90年代后,速生杨逐渐替代洋槐树,2004年林业生产达到高峰期,全村植树800余亩,加上四旁植树,人均拥有树木近百株。如今,一入村界就如同步入了森林,空气清新,环境宜人。
【加工业】解放前,村民平时找个营生总离不开“三宝”:熬盐、条编、割茅草。这里不分男女都会编筐、编篓、打苇笆等手艺。冬春时节,村民三五结伙,用地排车拉着苇笆,远到河北邯郸、河南周口等地去卖,以此养家糊口。解放后,加工门类增多。1956年,办起条货厂、木业厂和粉坊。改革开放后,榨油、打面、做豆腐、做馒头等个体加工业渐多。1980年,与小康寺村筹资30多万元,合建一个大型砖窑厂,安置本村劳动力60余人,年利润20多万元,一直经营到2003年。
【商业、服务业】该村的商业、服务业起步较早。清朝晚期,油漆匠梁东旭、梁卫奇分别到开封、菏泽开办油漆商店,凭借高超的技艺和信誉在城市立住了脚。梁东书在开封创办的“宝泰”油漆商店 ,生意兴隆,公私合营前,闻名中原。梁卫奇在菏泽创办的“玉兴隆”油漆店,也红极一时。解放后,这些行业发展很快,涉及到油漆、建筑、理发等多个方面。近年来,一些人利用路带优势,在村头262省道两侧建起了商品批发、农机维修、饭店、兽医门诊、农资批零、木材收购等门市,还有50多人在村南西瓜市场从事交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三)社会进步
【教育】该村历来崇尚读书。据《梁氏家谱》载,清光绪年间就有5人考中秀才,其中文庠生2人、武庠生3人。民国时期,社会秩序混乱,民生日蹙,读书人日渐稀少。1940年本村秀才梁登山开办私塾一处,学童仅有七、八名,办至解放前夕。1949年本村梁凤亭创办小学,招收学生30多名。1953年人民政府指示完善村办小学,遂在原基础上设1-4年级一个复式班,公派教师任红照、李中文、谢士芳、刘存才先后任教。1970年在村西选新校址,建新校舍20余间。开设1-5年级5个班,孙贯秋、崔东福、孟凡荣、解水起先后任校长。1972年增开两个初中班,1976年又办起两个高中班,马合军、辛保生先后任校长。1978年高中班停办,1982年初中停办,小学迁至小康寺村东头、东兰路东侧。2002年小学合校并点,与安本屯、小屯、陈寨、小康寺、孙庄、李六屯、苏寨八村集资30多万元,在陈寨村南新建一所标准化小学。自恢复高考以来,该村考入大中专院校44人,其中本科生15人,研究生1人;从事教育工作的21人。出现多个教师家庭,其中孟凡荣、梁福印、梁端阳、梁海宽等家庭均有3名以上教师。
【文化】解放前,该村虽然经济落后,但文娱生活比较丰富。传统项目舞狮、舞麒麟,二鬼板、大头和尚秃二翠都是该村的拿手好戏。牛皮堂鼓、铜铙大钗、尖号横笛等乐器一应俱全。1943年,梁卫生、梁庆林组织高跷队,20多人参加,伴饰《响马传》、《白蛇传》中的人物。杨选法、梁东印、梁林生都是演出高手。其中杨选法技艺压群,踩着1米多高的拐子,随着锣鼓的节奏,能做板单叉、鹞子翻身等高难度动作,常博得观众喝彩。同年,梁默然组建了大平调戏班(俗称板凳头戏),在周边乡村巡回演出时亦颇受欢迎。画匠梁灵芝为戏班画道具,做行头,同时兼做纸扎活,技艺精湛,在当地小有名气。解放后,村里在农闲时又增加了秋千、转转秋项目。七十年代,在全公社率先购置了 “三用机”(放、扩、收音),安装了高音喇叭;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都购买了电视机、录音机;2000年后,彩电普及,家庭影院进入农家。2004年,村里购买了大屏幕电视、电脑,安装了远程教育系统,经常开展文化、卫生、科技教育,文化内容不断更新。
【卫生】解放前,卫生条件极差,村民更是无力抗御各种流传疫病。1936年霍乱病爆发,有数十名村民染病死亡。全村人均寿命只有50岁左右。解放后,村里建起了卫生室,卫生条件改善,基本上能满足村民防疫和一般疾病的诊治。现在,全村98%的村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看病住院都能报销。全村育龄夫妇都能享受到妇婴保健、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等计生专业服务,计划生育率达100%,有38个计划生育家庭享受县级优待。
【体育】该村的武术有着较长的历史,据传仅清光绪年间就出武庠生多名,练武人员恪守武德,在当地口碑较高。1920年,梁海平等20多人组织成立了“红枪会”,练武强身,看家护院。解放后,社会安定,练武人员渐少。1980年后,随着全民体育运动的兴起,不少年轻人开始投师习武,有梅花拳、佛汉拳、大洪拳等,人数30多人。
【村民生活】解放前,村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住所难以遮风避雨,生活非常困苦,还时常受到土匪顽杂的劫掠。村民为保安全采取了一些防御措施,1920年,在村庄四周挖深2米,宽4米的壕沟,内筑土寨墙,建东西两个寨门,四角架八门土炮,此后土匪顽杂稍有收敛。日寇侵华时期,在村西南角建了岗楼;东西“拉锯”,南北过兵,该村为必经之路,多有战事发生。解放后,村民在党的领导下,全心投入建设美好家园,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六、七十年代基本吃饱,住草房;八、九十年代解决温饱,住瓦房;二十世纪生活质量提高,住楼房;这是五十年间生活水平的三个跨越。目前,全村有大型收割机12部,户户拖拉机、三轮车双配套,由原来的人力耕作变为机耕机播机收,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95%以上家庭拥有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并有大型汽车3部,轿车5部,电话、手机已普及,摩托、电动车随处可见。
(四)党政建设
历任支部书记
李双成  1952年春-1953年
王发祥  1953年-1954年
孙同伦  1955年-1956年
熊永乐  1957年-1958年
李风彬  1958年-1959年
史永所  1959年-1960年12月
史绍文  1961年1月-1961年7月
王修树  1961年8月-1962年3月
孙佰志  1962年3月-1970年7月
王修树  1970年7月-1971年2月
梁留成  1971年3月-1997年4月
张新立  1997年4月-1998年7月
孙振厂  1998年8月-至今
村公所村长:
杨春芳  1949年-1952年
梁林生  1952年-1953年
初级社社长:
魏正祥  1953年-1955年
高级社社长:
贾国壁  1956年-1958年
生产大队大队长:
梁贤生  1958年-1959年
梁林生  1959年-1960年
董留彬  1960年-1961年
梁林生  1961年-1971年
村委会主任:
王修树  1971年-1978年
梁卷成  1978年-1997年4月
梁麦山  1997年4月-至今
(五)古今人物
1、古近代名人
梁国柱  清光绪年间(1875-1908)武庠生,生卒不详。
梁万登  清光绪年间武庠生,生卒不详。
梁国祥  字亭瑞,清光绪年间武庠生,生卒不详。
梁国动  清光绪年间邑庠生,生卒不详。
梁登山  清光绪年间文庠生,生卒不详。
2、现代名人
梁光田  (1926-2004),1943年参加国民党部队,1947年随国民党部队到台湾,退役后在台湾从事金融工作,曾先后三次回乡探亲。
3、副县级以上干部
梁铁功  1928年生,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随军南下,曾任部队副师级干部,后转业到江西省公安厅,已离休。
4、副高级以上技术人员
梁青海  1964年生,中学高级教师,现在东明二中任教。
梁新排  1965年生,现任菏泽学院副教授。
梁全喜  1957年生,高级药检师,现在济南军区总医院工作。
(六)文物古迹
村南原有一座奶奶庙,村西有一座关帝庙。奶奶庙规模较大,三间大殿檐出厦,琉璃彩瓦,衮龙通脊。殿内雕梁画栋,壁画精致,三尊神像,仪容逼真。配廊是娃娃殿,有麒麟送子塑像。庙内立碑两通,高大壮观。两庙均毁于“文革”。
(七)故实传说
杨仙的传说
梁坊村南有巨杨一株,高数丈,树龄逾60春秋,躯干挺拔,树围需两人合抱。大树枝繁叶茂,罩荫近亩。隔林遥望,突兀似丘。枝杈间有个碗口大的洞穴,不知深浅,常有蚁群,长虫(蛇)出入。炎夏酷暑,却冷风袭人,加上猎猎叶响,令人心怵。
1958年,村民传说:树上住有神仙,谁伐就要倒霉。这才使它躲过一劫。“文革”破“四旧”时,又幸免于难。于是,声名远扬,信徒日众,它也红绸挂枝,甚是气魄。二十年前,孙庄村民孙伯汉,新购25型拖拉机一台,十分高兴,开车拉上三岁小儿子来到树旁,小儿不慎坠落车轮下,车轮已从儿子身上碾过去。他急忙把儿子送到医院检查,结果竟是骨肉无恙。孙氏庆幸,众闻惊讶,都说是杨仙庇佑的结果。此事传扬数十里,都认为杨仙灵验,随之香火立盛,每逢年节及初一、十五,祈祷还愿者甚多。
(八)战事
梁坊伏击战
1943年11月,国民党某部由东明去兰封(今兰考)换防。解放军某部摸清敌人途经路线后,在其必经之地梁坊村北设下埋伏,布下了口袋阵,只等敌人入袋就擒。黎明时分,200多名敌人,赶着满载枪支弹药、粮食、服装等给养的马车,进入了伏击圈。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解放军各种武器对准敌人一齐开火,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乱作一团。只有一小部分敌人从东南方向落荒而逃。战斗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共歼灭敌人48人,打伤50余人,俘虏30多人,缴获枪支弹药和粮食一批。梁坊村民协助解放军对敌死、伤人员进行了掩埋和救治。
梁坊歼灭战
1948年初,解放军某部侦察员白天侦察到国民党一个连的兵力进入梁坊村,并住在了村内地主家的楼院内。当夜,解放军在模范班民兵的配合下,包围了梁坊村,用机枪、迫击炮向敌人驻扎的楼院猛烈攻击。敌人几乎没有反抗,就被歼灭。战斗结束后,清理战场时却发现只有几十名便衣队员的尸体。原来,国民党部队傍晚时去了堌阳,只留下便衣队驻守。这伙为虎作伥、经常仗恃国民党势力作福作威、为非作歹的地方反动武装被解放军歪打正着而消灭,真正成了国民党的“替罪羊”。
(九)大事记
1573年  梁氏祖梁光尧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
1920年  在村庄周挖壕沟,筑土寨墙。
1940年  秀才梁登山在村里开办私塾。
1942年  建长垣县牛集乡梁坊保。
1947年  划归东明县第五区。
1949年  创办村小学。
1952年  建立梁坊乡。
1956年  并入姚村乡。
同  年   成立梁坊高级社。
1958年  建立马头公社梁坊管区。
1960年  建立梁坊大队。
1970年  在村西选址建新校。
1972年  增开两个初中班,1976年又办起两个高中班。
1976年  开始引黄淤改,
1978年  小康寺和北孙庄两村划出,梁坊独村称梁坊大队。
同   年  进行了土地整体规划。
1980年  架设高压电。
1983年  梁留成在县农业局的技术指导下,承担了“东明县夏大豆万亩丰产试验”部分项目,荣获山东省夏大豆丰产试验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4年  改称梁坊行政村。
1990年  被菏泽行署命名为“科普示范村”。
同  年  由县政府帮扶,群众集资4万余元把千米街道修成了柏油路。
1991年  被东明县命名为科技先进村,并以第24位的排名跻身于菏泽市经济百强村之列。
1994年  梁新田种植的一株西瓜,创造了东明县西瓜单株结瓜产量和数量的最高纪录。
1995年  完成第一次电网改造。
1997年  与小康寺行政村合并,仍称梁坊行政村。
同  年  与小康寺村投资9万元合建西瓜交易市场一处。
2000年  又进行线路整修。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梁坊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马头镇>梁坊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梁坊村。
请大家在微信QQ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