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新营子镇黑水泉村

黑水泉村介绍

一、基本情况
黑水泉村位于黑水泉村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东南部,是西汉时期武泉县城故地。清乾隆年间,这里曾为著名驿站,距托克托县新营子镇东南10公里处,土地总面积12300亩,其中耕地12300亩;户籍人口1098户2489人、常住人口620户842人,辖区1个行政村,设8个村民小组。
1.黑水泉村曾是一名直接源于当地的自然景观。据传,村庄附近曾有一眼泉水,因水质深暗或富含矿物质而呈现黑色,故得名“黑水泉”。这种以自然特征命名的现象在内蒙古地区较为常见。
2..历史记载:
托克托县在清代属归化城厅(今呼和浩特)管辖,是山西、陕西等地移民“走西口”的重要目的地。黑水泉村可能形成于清代中后期,为汉民垦荒定居的村落,名称最早见于清末或民国的地籍文书。
3.移民故事:
清代“走西口”的移民中,部分山西、河北家族迁居此地,开垦荒地并定居。村中老人可能口述祖先迁徙的艰辛历程,或与蒙古族原住民的互动故事。
4.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代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经历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属新营子公社)。
1980年代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玉米、小麦等),部分村民从事养殖业。
现为新营子镇下辖行政村,青壮年多外出务工。
二、村党组织建设
(一)活动阵地建设情况
黑水泉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村庄主干道全部实现了硬化、绿化和亮化,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村庄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也日臻完善,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阵地建筑面积460平米,设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会议室、办公室等。2016年争取镇府投资30万元,建成占地700平米,建筑面积260平米的文化阵地,其中包括:健身娱乐广场、综合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村内综合活动中心功能齐全,能够为村民提供图书阅览、各种棋类、球类活动服务。
(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情况
1.党员队伍。全村共有党员40名,其中妇女党员6名,少数民族党员5名,党员平均年龄57岁。
2.村干部队伍。村“两委”成员7名,其中妇女成员2名,少数民族成员1名,大专及以上学历5名,平均年龄52岁,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村党支部成员5名,村委会成员3名,交叉任职1名;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3名;村民代表32名。
3.网格员队伍。结合村情实际,划分2个网格,配备2名专职网格员。
(三)党建特色亮点
一、注重文化建设
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农民科技文化活动中心,拥有4000多册科技、还建起明泉文化广场。开展文化活动:举办农民文化节,开展剪纸、非遗寿阳鼓、唱歌、跳舞友谊比赛及文明新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加强党员教育与联系群众
提升党员能力: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建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提高党员干部服务村民、维护稳定、引领发展的能力。
发展特色产业:引导群众发展豆腐加工、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
三、助力非遗传承
党支部牵头成立寿阳鼓队,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邀请老艺人开展培训课程和文艺表演,成立志愿服务队,让寿阳鼓融入村民生活,推动非遗传承与基层治理、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推进移风易俗
发挥红白理事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推选德高望重村民组成红白理事会,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倡导移风易俗。发挥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带动作用,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三、产业发展
(一)本村特色产业现状及规划特色产业现状
1.传统豆腐
主导制作豆腐产业经营模式。
2.养殖业:以家庭散养为主,包括牛、羊、家禽等,缺乏规模化养殖场。
(二)产业发展规划方向
结合乡村振兴政策及本地资源,黑水泉村可重点规划以下方向:
1.特色农业升级
经济作物推广:辣椒种植规模,为调味品加工厂深加工奠定基础。
(三)政策与资金支持
争取项目资金:申报乡村振兴示范村、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获取政策补贴。
合作模式:引入企业或合作社,采用“公司+农户”模式降低市场风险。
技术培训:联合农业院校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种植、养殖技术。
(四)挑战与建议
·土地整合:需推动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
市场对接:加强与加工企业、超市、电商平台合作,解决销售难题。
四、基层治理
(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
1.矛盾排查与化解
预防为主:通过网格化管理、定期走访、主动发现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多元调解: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发挥乡贤、老党员、法律顾问等社会力量参与调解。
群众路线2.
依靠群众自治力量,通过“村民说事”“院落会议”等协商形式,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二)“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二、“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1.法治保障
完善村规民约,确保其与法律法规相衔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培养“法律明白人”。
2.德治教化
弘扬孝老爱亲、诚信互助等传统美德,通过“道德讲堂”“红黑榜”引导乡风文明。
3.自治强基
健全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组织,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决议,结果公开、过程公开)三、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1.文化浸润
挖掘乡土文化,保护非遗传承。
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树立榜样。
2.移风易俗
针对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陋习,通过村民公约约束+柔性引导。
3.环境治理
将环境卫生纳入自治范畴,推行“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积分制”,改善人居环境。
五、乡村振兴
(一)产业振兴:夯实经济基础
1.特色农业:发展本地特色种植、养殖业打造“一村一品”。2.产业链延伸: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3.人才振兴:激活内生动力
4.吸引外来人才:政策倾斜(鼓励大学生、退伍贴、创业贷款)军人返乡创业。
5.柔性引才: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邀请专家定期指导(如农业科技特派员)。
(二).文化振兴:留住乡愁记忆
1.保护传统文化:修复古建筑、传承非遗(手工艺、寿阳鼓),举办民俗节庆(如丰收节)
2.文明乡风:推进移风易俗(抵制高价彩礼),评选“好媳妇”“文明户”树立榜样。
3.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回收、污水治理、厕所改造(“三大革命”)
4.生态保护:退耕还林、河道治理,。
(三)组织振兴:强化党建引领
1.村两委建设:选拔年轻、有能力的干部(如返乡企业家担任村支书)。
2.村民自治: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议事透明化),激发村民参与热情。
五、本村特色
1.特色种植:依托本村肥沃的土壤和灌溉优势,村庄以种植玉米、辣椒等作物为主经。
2.养殖业:当地农户可能从事牛羊养殖,部分家庭保留传统散养模式。
3.民俗与手工艺
传统技艺:有手工编织、剪纸等民间艺术。
4.环境保护:近年来参与退耕还林、防风固沙等生态保护项目。
5.基础设施:道路硬化、网络覆盖等现代化设施逐步完善,但整体仍保留乡村风貌。
六、杰出人物:.我村毕业的历届学生,不论职位高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也不论在天南地北,不忘家乡,不忘家乡母校培育之情。把发展家乡、建设家乡、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支持家乡,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他们尽其所能,从不同渠道,不同方面尽力而为,支持家乡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1、1959年毕业的学生张风凯,在任托县县长期间,虽然承担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任,但仍十分关注家乡的脱贫,扶持家乡建起了轮窑,建起了沙河水闸,完成了学校迁建工程,为村民解决了饮用自来水问题,配套了机泵,铺设了引水渠道。
2、1963年毕业的学生韦素亮,热心帮助家乡父老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他通过和有关领导、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取得支持,先后为家乡打机井四眼并配套了机泵;修筑了村中柏油路,更新了村委会、学校的办公设备。
3、1974年毕业学生薄党威,在托县电厂专用铁路征用土地时,积极联系协调托电公司,为被占地村民小组打了6眼机井,配套了机泵,同时还积极协调,联系拉沙土,修垫村北、村西地段的公路。
七、展望
1.政策驱动
乡村振兴战略:若纳入国家或自治区重点扶持范围,可能在基础设施(道路、水电、网络)、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处理、厕所改造)等方面获得资金倾斜。
2.产业扶持:若当地有特色农业(如玉米、辣椒种植;加工豆腐)或养殖业(牛羊),可能通过合作社模式或电商渠道提升附加值。
3.文旅融合:若保留传统民居、民俗文化(如秧歌、手工艺、寿阳鼓),可结合周边旅游资源(如黄河湿地、托克托历史景点)发展农家乐、研学游。
4.挑战与制约
人口结构:青壮年外流可能导致劳动力不足,需通过返乡创业政策或远程就业(如电商、手工艺品直播)缓解。
5.长期展望
城乡融合:邻近工业园区或县城扩展,可能承接部分配套产业(如物流、农副产品加工)。
数字赋能:通过互联网拓宽农产品销路,或发展“智慧农业”试点。
2015年,寿阳鼓艺术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寿阳鼓随着“走西口”的移民从山西省寿阳县流传至此,从伴奏成为主旋律,并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保留至今。
黑水泉村的寿阳鼓声从农历正月初五便开始在庙场、街边响起,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闹元宵”期间更甚。
今天的寿阳鼓表演队伍由20多人组成,全部是黑水泉村民。中间5面大鼓,旁边配合着20对钹。隆隆的鼓声响起,时而沉稳,时而激昂,如远雷滚滚不疾不徐,又似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74岁的张海生是队伍里资历最深的鼓手,也是整个寿阳鼓队的总指挥,10岁开始跟着父辈学习寿阳鼓,至今,从他口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寿阳鼓鼓谱。
“寿阳鼓分为顺调、歇锤子、硬鼓子、双锤、四砸等演奏方式,多种演奏方式交替使用,有机转换。”张海生说,寿阳鼓在黑水泉村扎下了根,这里的人们热爱寿阳鼓,世代传袭着打鼓技巧。“就整个鼓队来说,目前就有40多人。”
今年的元宵节社火表演主要由平均年龄十五六岁的小鼓手们担任主演。“领鼓”的张庆是张海生的孙女,也是队伍里为数不多的女鼓手。小小的身躯站在偌大的鼓前,两个鼓槌在她手中翻飞着,鼓点打得激扬澎湃。
“从小看爷爷打鼓,我就很喜欢。”从站在板凳上打鼓,到如今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18岁的张庆去年夏天正式拜师,系统地学习寿阳鼓技艺。
今年读高二的张庆只能利用假期时间学习寿阳鼓,除了文化课学习任务,她舍去自己玩耍的时间,在家用筷子练,在外用树枝练。
“寿阳鼓的鼓谱较长、较复杂,背鼓谱太难了。”张庆笑起来有两个可爱的小梨涡,“而且打鼓是个力气活儿,对女孩子来说,练臂力成为打好鼓的必修课。所以,得常练。”
为了参加春节社火演出,张庆常常练得汗流浃背,这些都被师傅张二元看在眼里。
“70后”的张二元是张海生的亲传弟子,农民出身的他打了30多年鼓,现在更是担起了寿阳鼓“承上启下”的责任。“现在我已经收了十多个徒弟,年龄最小的仅10岁,最大的也不过18岁。”
有着60多年“鼓龄”的寿阳鼓艺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韩有占总是自豪地说:“我们村里人好像天生就会打鼓似的,只要提起鼓槌就能和上鼓点。”
这些年,寿阳鼓在周边名声大噪,韩有占常常带着伙伴们去各地参加演出,也会开车拉着鼓进校园,给孩子们讲寿阳鼓的文化和打鼓技巧。“从娃娃里拔苗苗,现在看这些娃娃们热爱打鼓,我特别欣慰。”
在黑水泉村,闹元宵分外喜庆热闹,除了寿阳鼓,还有龙舞、狮舞、阁舞、旱船、皇杠等传统节目,村民们自告奋勇地参与其中,自娱自乐,世代传承。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黑水泉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新营子镇>黑水泉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黑水泉村。
请大家在微信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