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朱口镇戴河村

戴河村介绍

戴火神庙村隶属河南省戴周口市太康县朱口镇,地处涡河之阳,太柘交界处。历史悠久、环境优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豫东闻明古村,我村戴氏 与王堂、戴西楼、戴桥、南戴庄、马蔡园、安平集等戴氏同族同谱、现今戴氏乃中华旺族大姓,居五十四位。
  环山之水必有源,参天打树必有跟, 黄帝乃戴姓之鼻祖,尧封黄帝第五代孙“契”于商、瞬赐子姓。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今河南商丘一代)。微子启是宋国第一位君主。宋国第十一位国君爱民好治,深受万民拥戴,周宣王赐谥曰戴氏称戴公。因他是宋国国君又称宋戴公。其后裔以谥为姓。自此中华大地始有戴姓,“契”是戴氏远祖,戴公是戴姓始祖。
   春秋时期齐.楚.魏三国灭宋,宋灭亡后戴氏先祖散居各地,我先祖在涡河之阳看好是块凤凰宝地,就在此生息繁衍,逐渐发展成村落,并建立祖祠,供奉“契”‘戴公’神位。到唐朝时期由祖祠迁入村北,给火神爷独建庙宇,并朔金身,从此戴家村以火神庙而更名戴火神庙。
   到了明朝时期,大规模修建庙宇,庙地两顷余亩,建筑面积六十亩,庙院里山门三间,门前两旁有高大石狮一对,前后大殿,东西廊房钟鼓二楼,巍峨壮观,在火神殿东南钟楼巍然屹立,楼内悬挂一口大钟,上面铸字会首姓名“戴朝纲”,殿西方有一眼大水井,庙院里古松翠柏四季常青,数统丰功碑统统耸立,五色彩旗迎风飘扬,每逢祭祀香火焚炉,戏曲歌唱。到了清朝末期,战乱饥荒,年久失修庙宇仅有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尚存。到了民国时期日寇匪帮拆庙筑堡。使庙宇变成一片废墟,留下破碎秦砖汉瓦残碑大钟。到了中华五拾年代五风邪吹,古碑烧灰、古钟炼钢,此后火神庙无影无踪,到了中华九十年代党中央英明决策,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于一九九二年我戴氏重建火神庙并朔金身“火神一尊”。
 我戴氏族人,自先祖至今,谨遵祖训,一直奉火神爷为真神,顶礼膜拜,以祖神祭之,因此深受火神爷庇佑,人兴财旺。 相传明万历年间“戴老三爷”誉满乡里、富甲一方,在村中建楼四十八所,由我村至京城十里挖一井,百里建座庙,戴老三爷去京都不喝外姓水,不住外姓店,所以民谣曰:“郑八缸”“杜九缿”不如戴家银子晒一场,我村本是一块凤凰宝地,戴三爷外出访友,有一位风水先生,存心不良,趁机在村中挖一小河(现清水河)破坏了风水,戴三爷闻之,怒不可遏,去追赶风水先生,一去未返据说定居四川。
   大清咸丰初年,战乱迭起,土匪猖獗,为除匪之患太康县令朱垲倡议筑寨,在全村族人和邻村百姓共同努力下修寨一座,墙宽丈余,高三丈足多,设东西寨门。门楼匾上刻‘临河寨’三个大字,寨内修建五座炮楼并铸造大中小火炮四十余门。在寨主戴天山、戴天普的带领下,全村老少,同仇敌忾,打得匪军闻风丧胆,保卫一方百姓平安。一九九八年党中央决策治水工程,就在清水河与涡河交汇处建水闸一座,在挖闸基时发现墓群出土文物,据考证是秦砖、秦时瓷碗、陶罐、刀币。由此可见戴火神庙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豫.鲁.苏.皖都是最闻名的古老村庄。
今之村北移动信号塔高之入云,戴火神庙小学现化的教学楼餐厅拔地而起,校园里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鲜花碧草,万里飘香,培育着祖国的未来,现在改革开放惠及百姓,戴火神庙村已成为朱口南境第二大村庄,人口近三千人,耕地面积两千余亩人才济济,生活小康,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向前,让我们侍祖辈的遗产使之发扬光大,激励新一代爱国爱乡,为中华民族之振兴而奋斗。

        主撰写: 戴 绍 斌    戴  传  方
         副撰写: 戴 绍 礼    戴  可  房     戴 可 田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戴河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朱口镇>戴河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戴河村。
请大家在微信QQ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