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周和尧村

周和尧村介绍

一、概况
周和尧村位于将军尧镇西北6千米处。东邻后荒地村,东南与二旺尧村相望,西接红瓦尧村,村北有一条黄河古道,经过100多年的演变,现在人们把它叫做“河槽”。据老人们传说,清康熙年间,黄河流经此地。现总人口498人,其中蒙古族40人,耕地面积3000亩,大部分为沙土质地。农作物以种植小麦、玉米、葵花为主。
二、村名由来
清朝光绪年间,山西省汉族移民周和“走西口”最早在此定居。那时周和尧村周边方圆十几里,到处都是荒地、沙丘、黄花卜、洋辣辣,后又迁来李姓、郭姓、卢姓、路姓。5户人家组成一个村落,因周和先来,故起名周和尧。
1910年初,在今周和尧村西1.5公里处,先后迁来路三堂、吕六蛇、郭三仁、李六十二四户人家,起名“玉胜龙”。1925年秋,吕、路两户迁入现周和尧村,郭、李两户后来陆续迁入。
1915年,周和尧村西北3公里处,有个“和尚圈”,当时属毛岱住持方丈管理。最初,有凡留存、高红罗、高板头、高二几户人家,因逃灾避难,从河南沙圪堵来到这里居住下来。高二所生三子,老大高挨、老二高金、老三高三哑。
1938年的一天晚上,3个独立队结帮,到高三哑家抢劫,他们没有枪,三个家伙手提木棒向高三哑逼问拷打,据说高三哑耍的一手好“连接棒儿”,三人、五人不可近身,也是年轻气盛,为了自卫,高三哑身从暗处取出他的护身之宝“连接棒儿”,向三个独立队同时发起了攻击,仅两个回合,其中一人倒下,两个家伙见势不妙,背起他的兄弟,在黑暗中逃离。
之后,经几户人家商议,因为当时社会土匪、独立队遍地都是,此地不宜久留,因耕作收获庄稼常与周和尧村贫民交往,又怕独立队报复,于1939年迁入今周和尧村。
以后,又逐渐迁入张姓、王姓、赵姓、杨姓、段姓、白姓、郝姓,到解放初期,形成了200多人的村庄。
三、建制沿革及历史概况
解放前,周和尧村隶属于准格尔旗政府管辖,因村后有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河槽。据老人们说,清康熙年间,黄河流经此地,以河槽为界限,以北为梁地,以南为准格尔地,属伊盟准格尔旗管辖。
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周和尧村属土默特旗(今察素齐)政府管辖,村里如有重要事情,去察素齐开会。1966年正式属土右旗将军尧人民公社管辖。
约清未民初,周和尧村建成庙宇两座,一座是龙王庙,另一座是五道庙。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部拆除。龙王庙原址是在今高海元门前。1988年,郭三全、王五十九、卢通务等组织重建“五道庙”于今村西南方位,2010年,郭三全、李明飞、高交其各出资1万多元维修五道庙。
民国17年,天下大旱,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周和尧村因旱灾而闹饥荒,很多人卖儿卖女,卖老婆,背井离乡。
民国18年,插耧不入,颗粒无收。方圆几百里地一片荒凉的景象,贫苦人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讨吃要饭的遍地都是,村民刘二活,饿的没有办法,去了后套,进了大户人家的碾坊,伸起烂袖子把墙上的粗糠刮下来吃,好人家吃剩的饭倒进泔水桶里,刘二活伸手捞起来就吃。
解放前,因连年战乱,造成广大人民群众民不聊生,妻离子散,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周和尧村和全国一样,贫下中农打倒了地主,分得了土地、牲畜、农具,当家做了主人,走向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先后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周和尧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周和尧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周和尧村。
请大家在微信QQ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