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田庄镇西李庄村

西李庄村介绍

西李庄村是田庄镇一个自然村,东临杨庄,南临白果树村,西临丁官屯东隅村,北靠丁田公路,隔赵王河与高速公路王官屯枢纽相望,林木茂盛,环境幽美。村内企业:纱厂,被褥厂,养牛场,养鸭场。主要农产品:小麦,玉米,棉花。
西李庄位于巨野县政府大楼正北6公里、田庄镇西偏南5.5公里处,丁田公路南侧,赵王河故道南岸。东距杨庄0.5公里;西距丁官屯东隅1公里,距254省道3公里,西偏北距高速公路出入口4公里;北距日东、日兰高速与济广、济菏高速及规划中的德上(德州至江西上饶)高速交接处-王官屯枢纽2公里,距规划中的菏曲高铁巨野北站1公里;南距白果树村1公里。村庄地势平坦,呈方形,南北、东西各长500米,面积0.25平方公里。
二百多年前,李姓立村。早在清初崇德一年(1636年),李第春自菏泽东北李屯迁至巨野北关,在古城西北10里老赵王河两岸置良田四顷,顺治十六年(1659年),在老河南岸建立茔地,为耕种收获、丧葬祭奠的方便,渐在老茔东立村,公元1800年前后李姓梨、枢、桓等兄弟定居于此,取村名李庄。后文姓迁入,姚姓、曹姓、钟姓、孟姓也陆续迁入。现全村140多户,约600人,均为汉族。
    1955年8月属沙土区丁官屯乡,与杨庄、冯庄组成一个农业社,逐步由初级社转为高级社;1958年9月属田庄人民公社,与杨庄、冯庄为一个生产大队;1978年12月属丁官屯人民公社,与冯庄为一个生产大队;1983年4月属丁官屯乡,一个村为一个生产大队;2001年2月属田庄镇,称西李庄村。
西李庄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全村耕地面积722亩,主要有村南、村东、村北老河底三大片两合土地,村后公路与赵王河之间一、二、三方轻淤地,赵王河与高速公路之间的顶河地、长顺地,都是十里八乡出名的上等好地。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连年丰收,亩产均达千公斤以上。                                                                                    
1950年前后,风调雨顺时粮食亩产也不过二三百斤;后来由互助组到农业社,再到人民公社,粮食产量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大家吃不饱就多栽红薯,煮红薯、熬红薯、炒红薯丝儿、蒸瓜干窝头,许多年都是以红薯为主食。李庄的红薯又香又甜又面是周围村庄出了名的,十几斤重的“地瓜王”还戴上大红花被人抬到田庄参加过公社庆丰收大会。为了增加种粮面积,村子周围十多个杏行、枣行、柿子行先后毁成耕地,见缝插针地种上了小麦、玉米、
高粱、大豆、棉花等作物。
 1966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进行村、田、林、路、沟、河、井、渠综合治理:车推人拉整平了老河底一方地;大田划方,纵横有路,路带沟渠,沟渠旁、路两边植树造林;修了围村路,方便了行走,也将宅基地与大田明显隔开。
 可是现在的宅基地早已冲出南、北、东三面界限,西环村路外不是本村土地,所以宅基无法西扩。老围村路更阻挡不住村民植树的热情,村外以杨树为主的林木面积迅速扩大,不仅增加了林业收入,在林间树下建棚养鸭,更富了大多数村民。大田面积虽然减少了,可粮棉总产量迅猛增长,因为大家觉得政策好,所以心情就好,舍得在种子、肥料、机械、劳力、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
    养殖业原以猪、羊、鸡、鸭传统畜禽为主,各家各户圈养、散养,不成规模,收入微薄,仅作为家庭零花钱的一项补充。1997年,本村在郓城丁里长抓养殖工作的李勉勇,为使家乡人尽快富起来,动员本村李相怀、李勉佩、文洪臣、文洪省合伙养鸭,由其所在公司提供鸭苗、饲料和技术,并回收成品鸭。一年下来,利润丰厚,激起了村民发展大棚养鸭的热情。村两委积极引导,镇县党政及各级信用部门大力扶持,大棚一个个建起,规模一天天扩大,大棚发展近百个,年出栏肉鸭过200万只,年利润10多万元的养鸭户不在少数,人均收入近万元。养鸭促进了种植业,带动了运输、建筑、饮食、零售等服务业,大街上见不到一个闲散人员。眼见大多数村民腰包鼓了起来,眼见一栋栋小洋楼耸立起来,眼见一辆辆小轿车开进农家新院。养鸭辐射到周围十几个村庄,西李庄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鸭专业村。
    1983年,村上安装了50千伏安变压器,村民开始用电照明。2012   年,进行电网改造,实行定表到户、安装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的“四到户”管理。
2005年,上级辅助、村民捐资,对村子连接丁田公路的两条南北路和东西中心大街进行了硬化。2011年,安装路灯30多盏。  
    2012 年,村内接通县自来水公司水源,家家吃上了卫生水。自20世纪70年代唯一的一眼润育全村十几代人的砖井被废弃后,家家户户使用了三十多年的压水井也逐渐被淘汰;即使拔下井头安上小电机抽水,也大都用于洗刷和浇灌。没安压水井时,遇到干旱,全村人排队挨号从那砖井里打来黑臭的泥浆水饮用;遇到水涝,那吃水井和旁边的大水坑连成一片,有人就在自己院里甚至屋里挖土井提水吃;也有到村外浇地的砖井或机井找水吃的。严重干旱时压水井也难抽上水来。
20世纪70年代以后, 陆续打机井10多眼, 赵王河两岸可引河水灌溉,离河水远的农田都得到井灌。50年代还有人绞辘轳浇地的;60年代,井上架水车,牛拉人推,水流哗哗不断,浇地快多了;但比起今天电机抽水还差得远,多年以来连水渠都不用了,塑料水管子直通到需水的地里,又省工、又省水、又快当,效率提高几十倍。
1975年,生产队里有柴油机两台,配套的抽水机、脱粒机各两台;马车两辆,没有马,用牛拉,有时也用人拉;生产队喂着十几头大黄牛,拉车、拉犁、拉耙,有好几名专门使牲口的好把式;队里有老祖宗使用几千年的老式木把犁,也有新式的铁架铁铧犁,耙还是老式木架钉齿耙;还有十多台背负的手动喷雾、喷粉机,消灭虫害离不了,1957年生蝗灾就因为不能及时喷洒药物不得不让学校停课由老师带领小学生拿小棍绑上鞋底满地拍打。1982年,柴油机、脱粒机、抽水机增添十几台;以后电动机、播种机、手扶拖拉机、农用三轮车等多种机械走进家庭;近几年增添农用三轮汽车和大型汽车20多辆,12马力以上拖拉机5辆,小麦、玉米播种机4台,自动上料脱粒机两台,大型联合收割机一辆、还有常年在外地跑长途的大卡车40多辆。家用小汽车增至10多辆,摩托车、电动车和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基本普及。计算机也进入普通农民家庭,不少人安上了宽带,劳动之余也敲敲键盘,关心关心天下大事,欣赏欣赏自己喜欢的影视、音乐,查找查找生产、生活上的好经验,享受享受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的的乐趣。
1965年,村设简易卫生室,先后有李相春、文阁、李相伟、李春梅、李传哲、李勉佩行医。2008年,村民全部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接受杨庄一体化卫生室服务。
1956年,借用闲置民宅设立初级小学,也曾在李家祠堂作过教室。1963年在村东建砖房校舍三间,用伐掉的杏树打了课桌凳。这之前都是垒几行土台、砖台作课桌,学生自带小板凳。1969年,学校又搬到村北一个院子,整修了三间旧房作教室。好几个年级的学生都在一个屋里上课,各门功课都由一个老师教;大点的孩子也有到外村去上学的。1984年在原地重建7间标准的砖瓦房教室,安了铁大门;国家派一名公立老师,队里配一两名民办老师,不再有复试教学。2006年,在国家扶助下与其他村庄联建较高标准的“七联小学”,本村小学撤销。曾在村小学执教的有:文效言、文效增、李相春、李睦朝、李勉珍、李相海、李明春、李相才、孟宪孚、李勉忠、王宜山、许自强、许开廷、刘执朝、李庆鞠、邹祥庆、郭传忠、于登龙、朱云宁、李海洲、张良煜、韩树陶,22名老师半数是外村的。
村中学子专、本科院校毕业者50人,其中硕士、博士生10多人,还有两名博士后:心理学博士李朝旭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研
究人员,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又参加博士后研究的李相鲁海归后在广东创办自己的企业,为某一大公司的老板;还有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勉东,其父辈是李庄人。
据《李氏族谱》载,清朝时期,李姓有文、武庠生14人,贡生(监生、岁贡、岁进士、太学生)5人。                                                                                                                                                                                                                                                                                                                                                         
村西李姓老茔,巨野开基老祖李第春墓碑阴载有李姓迁徙繁衍之概况;清丙午(1666年)岁贡李肃墓碑前载:“勒褒孝弟岁进士李肃之墓”,碑阴载有“天性孝友”,“孝弟祠坊建巨野拱德门内”等字样,李肃事迹与汉末大孝子王祥“卧冰求鲤”相媲美,赞誉文字载于县多本志书。可惜“孝弟祠坊”仅存的刻有“聖旨”二字的一块半米左右见方的石刻坊额和带有“敦睦族姓 匯宗堂 乾隆戊寅菊月(注:即1758年9月)”及“李氏祠堂”字样的木刻牌匾于2008年前后陆续被盗。
革命烈士李睦可,1938年7月9日在大姚庄对日作战中牺牲。民间正骨名医、县政协代表李雍岱(1894.9.29-1965.4.1)一生行医施善,美名远扬,人人敬仰。
村西北角曾有一古槐,高约10米,1米高处3人合抱,树冠罩地近百平方米,相传为李氏巨野开基祖先选此处开始耕种时在
赵王河南河沿所植。1959年树被伐,现有的是后植的二代槐树。两代槐树见证了李庄的变迁,人们常到树前求神祈福。
    从20世纪40年代,村里就有一个唱扬琴的戏班子,唱遍附近各县。解放初期,以钟怀义为首的戏班子还到济南参加了省政府组织的大会演。
    1942年前后,旱灾、蝗灾严重,全村大半人员流浪讨饭,有的逃荒到东南沛县微山湖畔,有的闯关东落户东北三省。
1947年,土地改革,均地、均粮、均浮财;1950年,二次土改,地主、富农也有他们的一份。1958年“大跃进”期间,村民捐出铁锅、铁盆、鏊子、墙上的铁钉,送到人民公社驻地田庄大炼钢铁,然后到生产队食堂吃大锅饭;不到一年食堂解散。
1959年开始,连续几年经济困难,村民没啥吃,地里野菜挖光,就揭树皮、捞苲草拿来充饥。由于营养不良,许多村民得水肿病,上级政府发给患者几斤黄豆治病;政府也常发下部分救济粮给村上最困难的。不少年轻力壮的又去“闯关东”,女孩子出嫁也愿嫁到东北去。
1963年,县里干部车秉华带领社教工作队进驻村内,组织群众学雷锋做好事,争做共产主义战士;开展忆苦思甜,贫下中农翻身不忘本;进行阶
级教育,站稳无产阶级立场。1964年搞“清工分、清账目、清财物、清仓库”的“四清”运动,“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有枣没枣打三竿”,确实让不少人胆战心惊。
1965年,组织村民深入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毛主席语录活动。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波及村内,破“四旧”、立“四新”深入到家家户户;批斗地、富、反、坏、右,戴高帽子,挂黑牌子,游街示众。有“关心国家大事”的年轻人偶尔跑到城里看看形势再回来说给大家听,对立的两派斗争并不十分明显。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口号还在高喊。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村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参加了9月18日的追悼大会。
1977年,大队长李勉良带领村民冲破来自各方的重重阻力分田到户,宅田合一,每人分得1.5亩,讲明3年一小动,5年一大动。1990年调整土地时每人不足1.2亩。1994年调地后执行国家30年不动的政策,只是年年排着号减人减地、添人添地。2001年取消生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村里逐渐减人不减地了,添人也添不了地了,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不是种地,而是打工、养殖和其它工商业。现在土地开始往种田能人手里流转。
2010年,60岁以上的村民开始领取每人每月55元的养老金,以后养老金逐年增多。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西李庄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田庄镇>西李庄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西李庄村。
请大家在微信QQ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