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东镇先锋村

先锋村介绍
先锋村位于高东镇西南角。1995年前四至范围:东接踊跃村,西至光芒村,南与竞赛村、金光村接壤,北与大同村、倡议村、上游村为邻,辖区略呈东西长南北窄的瓜形地带。南北有高桥港、赵高路横穿而过,东西有孙家沟卢九沟两河流经,河、路相交处便是杨园镇中心。1990~2011年间,由于外高桥保税区的不断南拓和环东、五洲两大道高架立交的建设,大部被动迁后的先锋村辖区由原来的1.16平方公里缩小为0.44平方公里,仅剩2~5队部分民宅集聚区。2011年四至:北起上游村,南至金光村,西靠保税区,东濒高桥港,过五洲大道,紧接外环绿带一线,基本与杨园集镇合二为一。60多年来先锋村委也经5次迁移由先锋桥西侧的朱氏民居迁入了杨园镇镇南路168号薪办公楼内,紧邻先锋四队小徐家宅。
    先锋村境内辖有杨、唐、李、顾周、西周、王朱、董、黄、吴、徐、强、张家宅,以及卢家浜、杨树园等15个自然宅村共计9个村民小组(生产队)。与浦东地区的传统一样,拥有始迁祖姓氏的宅名表示由这个种姓首先在此繁衍成宅,并一直沿用至今。先锋村的顾、黄、张、杨、周、曹、陈等繁衍为大姓,李、吴、徐、尤、奚、赵、孙、程、董、王、朱、罗、胡等为小姓或外来姓。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显示:境内总面积为1894.58亩,总户数313户,总人口1140人,其中女性人口652人。2010年境内总面积0.44平方公里,在册户数562户,总人口1423人,农业人口72人。
    建置沿革  据《川沙县志》记载,杨园(先锋)地区成陆稍晚于西邻高行约有1000年历史,800多年前已有移民定居繁衍。先锋地区置村前属江苏省松江府川沙护民厅高昌乡22保25图(1~6队)和高行乡22保37图(7~9队)。1949年解放高桥时,当时的大同乡八村(黄家宅、小张家宅)因支前有功被解放军誉为先锋模范村而首得其名。1949年5月所在地区解放,同年6月~12月随大同乡归属川沙县第一办事处(顾路地区),同12月第一办事处改为高徐区人民政府,与大同乡划入的小吴家宅(先锋8队),在松江专区军管会领导下成立大同乡先锋(村)互助组,后来称初级社。1950年6月随徐路、高行、大同、中心等四小乡划归新成立的顾路区人民政府管辖;1957年8月撤区并乡,和从中心乡(小)划出的杨家宅(1队)、卢家浜(2队)、西周家宅(3队)、杨树园(4队)、王朱家宅(5队)、董家宅(6队)等6个互助组3个初级社(史称小六社)合并成立了新的先锋村,下辖9个互助组(即后来的生产队),归川沙县中心乡(大)管辖;1958年9月,中心乡并入新成立的川沙县幸福人民公社,并于同年11月随川沙县划归上海市不久,幸福公社和东方红人民公社合并成立新的顾路人民公社(大);1959年6月撤销顾路公社(大),分别建立龚路、顾路、杨园三个人民公社,实行县、社、村三级核算,先锋村改为先锋大队,成为杨园人民公社治下16个大队之一;1984年4月政社分设,成立杨园乡人民政府,恢复乡、村建制称回先锋村;1995年杨园撤乡建镇,至2000年杨园镇和高东镇“撤二建一”成立新的高东镇,先锋村归新高东镇管辖,期间保持原有隶属关系不变。
    经济发展  解放前,先锋村是纯农业地区,传统上种植稻麦、棉花、油菜为主,形成一茬水稻一茬棉的种植模式。由于河网丰富,每个宅村有3~4户养牛耙草人家、稻作期常为邻里戽斗汲水、灌溉农田。但因耕作方式落后,全年一熟制水稻仅有100公斤左右的收成,棉花最多亩产10来公斤,遇上荒年往往颗粒无收。解放后,改良种子,深耕细作,科学种田改单熟制为早、晚两熟、三熟制,水稻亩产攀升至千斤,棉花达40公斤/亩。1981年全村粮食亩产已达617.5公斤,棉花(去籽)50余公斤/亩,油菜114公斤/亩,农业收入17余万元,加上少量工副业,总收入近24万元/年。
    先锋村的工商业发展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解放前后,曾有不少人趁农闲外出打短工贴补家用,有些稍有能力者在外发展,从此离本从工从商。留在村里的人们大多还是靠天吃饭,到60年代还没有一家企业,仅有1962年创办的稻谷加工场帮助村民解决脱糠轧米的困难,70~72年先后创办小型钣金、皮革工场。1987年前,以各生产队长为首,先后创办过木器、塑料、五金、皮鞋、钣金、钟表工场(厂)、养鸡场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但规模偏小,效益低下。临近90年代,工商业规模还没有得到长足发展,但由此发端,适逢开发浦东,建设外高桥保税区,藉此推动村级经济逐渐发力。2000年开始筹资建厂,筑巢引凤,先后引进了上海悦鑫锁厂、倡议彩印厂等一批规模企业,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到2010年底,村内企业总收入达到1.2亿元,税收223万元,村固定资产528万元,可支配收入134万余元,人均1.6万元。
    社会事业  先锋村的教育卫生事业起步较早,称得上是杨园地区教育卫生事业的发祥地。自清末起,就有乡绅自聘先生设私塾,进行启蒙教育。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杨树园(先锋四队)秀才尤桂芬(芹香)创立“杨园改良私塾”,招收一个班20来位学生;同年高昌乡乡董奚树基、陈有恒(久余)和尤桂芬等发起捐资创办“培基小学”,进行新法教育,学生增至40~50人。1910年学校发展成4个班级150名学生,5位教师,民国成立后改为公立“杨园初级小学”。1937年遭日军骚扰停办,学生辍学,新兴教育夭折。1938年初尤桂芬家私塾复学。抗战胜利后学校复原直至解放。另外,民国三年(1914年)黄家宅(先锋7队)黄赞军(清才)开设过“明华小学”,民国四年(1915年)尤芹香出任“明华小学”教职。解放后“公办杨园小学”于1963年迁往王朱家宅(先锋5队)天主堂;1953~1955年因学生剧增,又借杨树园陈氏民宅开设民办小学;1969年合并改称“先锋小学”;1978年改为“杨园中心分校”;1982~1983年政府拨款在杨树园北隅翻建新校舍,当时在校学生400余人,教师18位,有10个班级。1990年杨园小学迁往杨园新村,原址借作民工子弟学校。
    解放前,人们生病要到高行、张桥等较远的集镇上求医。解放后,1952年,开业医生顾梦德、顾悦霖、王昌范3人在王朱家宅初设医疗点,尔后又邀约同人在顾路设立自负盈亏的联合诊所,一时医护人员增至20余人;1954年该诊所迁往倡议大队“红房子”内,史称“红房子医院”,此为杨园卫生院前身;1970年该医院迁回杨树园正式命名“杨园卫生院”,也促进了早期杨园集镇的形成;1988年政府投资在强家宅新建杨园卫生院;2000年高东、杨园“撤二建一”改为高东卫生中心;2010年整体迁往洲海路新址后,原址改为高东老年护理院。先锋村虽非人才辈出,但历史上留下印记的也有多位。
    进入新世纪后,先锋村的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藉由原杨园镇政府所在地的缘故,2000年“高东卫生中心”挂牌时改建了门诊楼和住院部,使病人来卫生中心就医更加便利快捷。2010年设为“老年护理中心”,面向高东地区的老年病人和临终关怀病人。2011年位于“老年护理中心” 西侧的原杨园镇政府旧楼被推倒,就地新建了拥有280只标准床位的“高东福利院”,形成“两院并立”的格局,并以较为优惠的价格,吸引了更多的养老人员入住,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安养服务;教育方面,原杨园小学改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后,解决了不断涌入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需求。上世纪末由原杨园镇政府出资在强家宅新建了“杨园成人学校”,后改为社区居民学校。2006年随着五洲大道及其立交桥的建设,行政区域略有调整,成立先锋小区居民委员会后,杨园中学划入,所以目前辖区内有中学、小学、居民学校各一所,还有不少民办的电脑、外语、会计等补习教室,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育市场。2008年改建“门球场”一所,吸引了众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活跃在门球场上,积极参与训练,近年走出国门在国际级舞台上一显身手,并获得优胜奖杯。(新世纪现状)
    新世纪以来,先锋村先后获得中共浦东新区组织部、新区农工委颁发的“一级党支部”、“五好村党支部”和浦东新区政府所颁“文明村”“文明小区”称号;还获得区、镇两级政府和部门所颁各类奖项60余项。(所获荣誉)
    历任领导  1956年至2010年12月,先锋村(大队)历任中共党支部书记先后为:黄妙福、陈章生、陈国康、杨顺金、张岳川、孙月德、徐园根、凌翠琴、张麟川。1961年至2010年12月,先锋村(大队)历任村主任(大队长)先后为:周泽明、陈孟德、蔡福山、陈国民、张美珍、奚惠芸、黄惠莉、蔡福山、张麟川、黄美芳。
   
    人文历史  
    名人  尤桂芬(1865-1939),字芹香,男,同治五年生,青年时代从师求学,屡试不第,清光绪二十八年夏六月(1902年)38岁应小试科举上海县学秀才第十一名;45岁当选川沙厅议员,同年九月高昌乡自治时被选为议长,48岁改任高昌乡乡董、学董;1929年64岁任“人文图书馆”审订职;70岁应黄炎培请益任《川沙县志》分篡(史称《黄志》),据说该志前身部分为尤芹香手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年届40岁时始创新学“杨树园改良私塾”;1912年参与举办“高行北镇小学”,担任教职;1915年出任黄家宅“明华小学”教职;1917年1月任惠北高等小学校长;1918年任杨园小学补习科教职;晚年(1932~1939年)复兴私塾,虽屡遭日寇骚扰停办,仍不顾年老多病,继续办学直至逝世。尤桂芬生于清贫,门衰柞薄却立志兴学,为里人子弟启蒙开智,其得意门生中,原中共川沙县地下党负责人之一的王剑山烈士最为出名;其开创新学之风,悔人善诱之心尤可纪念。
    顾梦德,开业医生,1952年在家乡王朱家宅首设医疗点治病救人,专治疮疖臃肿,因其医治病痛只一刀便癒,人称西医一刀治。是杨园卫生院的创始人之一。川沙县人大代表,其媳妇周云仙也是川沙县人大代表。
    张毅,小张家宅人,早年投军,为黄埔十八期学员,国民党党员,曾任国民党某团少校团长职,十年动乱中被楸斗,平反后任川沙县政协委员。
    烈士  陈志刚(1947-1971),西周家宅人,中国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某部潜水兵,在福建前线因公殉职,时年26岁;
    地名
    天主堂  位于王朱家宅的“若望堂”。清光绪七年(1881年),法国人司铎(神甫)窦可行来传教,以王朱家宅顾桂林民居9间改建成“若望堂”,每周做弥撒,信徒35人,其附近的一条河浜被取名“圣堂沟”,解放后教徒悉数不活动,天主堂被关闭。1950年,政府拨款重修,改为杨园小学。
    杨树园  这一带家家户户有栽杨插柳的风俗。相传很久以前,有户人家在宅西一块三面环河的荒地上栽下的一棵杨树越长越大,越长越高,树高数丈,冠盖匝地,有顶天立地之势,胸径需要老人的数条作裙才能围住(一说数人),方圆数十里便能看见,远近闻名,当时从浦西来的人一到外东沟就可以望见,慢慢地人们就叫这个宅村为杨树园了,一直流传至今。解放前,杨树园建有一所公立小学,名唤杨园初级小学,1959年人民公社成立,因公社所在地在杨树园附近,故取名杨园人民公社,随后,有了杨园中学、杨园大桥、杨园镇等以杨园命名的地名。
    先锋村和先锋桥  1949年解放高桥时,解放军先头部队到大同乡八村黄家宅要求村(甲)长黄长耕立送马草解饥,枪林弹雨之下黄长耕不敢怠慢,及时筹集马草送去并协助部队记录好其他村送来的马草数量,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所在村被誉为先锋村而首得其名,沿用至今。后来穿越孙家沟的赵高路桥则被叫做先锋桥。( 撰稿:黄士伟)
企事业单位:上海浦东六角楼彩印有限公司,先锋村村民委员会,上海点石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创议印务有限公司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先锋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东镇>先锋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先锋村。
请大家在微信QQ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