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杨各庄镇徐流口村

徐流口村介绍
徐流口村位于迁安市杨各庄镇,迁安北部长城山野绿道的东起点。目前全村共有540户,1867口人。村境内明代古长城绵延10余华里,留下敌楼21座。徐流口村的形成和发展与这段长城历史息息相关。 明朝建立以后,被迫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 《明史•兵志》载:“帝于边备甚谨,自……,缘边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隘口通车骑者百户守之。通樵收者甲士十人守之。”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明朝的皇帝非常注重北部边疆的防守问题,命令在老边沿线修葺长城,挖深用于拦截马匹的沟壑(这些沟壑在长城北侧依然能寻出痕迹)。所有大小关口派兵把守警戒:能够通过车辆马匹的关口,要设定一名百户(相当于目前排长的级别)负责领兵把守;只能通过打柴或收秋之人通过的小关口,也要派十名甲士看守。在冷兵器时代,明长城从抵御蒙古残余势力的侵犯,到防止满清的兵戈的蹂躏都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稳固了大明的江山,维护了中原的安宁。 明王朝采取的措施,也使整个长城防御体系效果发挥到巅峰: 洪武帝(朱元璋)四年(1371年),朝廷曾派开国大将徐达戍边并整修长城,内地开始向长城沿线移民,满足边防力量,拉开了明长城保卫战的序幕;二十年(1387),又派大将军冯胜、蓝玉经略东北,曾将边界推进到大兴安岭以西。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国力的增长和战势的要求,对长城更是增加修葺的标准,并迁众多南方将士戍边。很多沿线村庄便是诞生在这个致力维护北方安定的明初期,徐流口村亦然。 一般守边村名有个规律,有关(或口)就有营,有营就有寨。以徐流口为例,向南有徐流营,再向南有森罗寨。“口”即隘口,就是小型的“关”,指长城上平时查验过往商旅和行人,便于通商物流的便门。战时可闭门以御来犯之敌。或许其就是仅能通过一两人的小口,以便长城两侧联系。 据《永平府志》载:“徐流口关内有城堡,高一丈七尺,城周二百二十四丈有奇。东南各一门”。城现虽已残毁但遗址尚存。也有传说是一代英豪戚继光(曾奉命总理蓟昌保练兵事务,驻扎京东),给这里起了这个不知何意的名字叫徐流口,耐后人揣摩:一说是因为当时守这段长城的是徐姓和刘姓两位把总(或百户),故称徐刘口,后讹为徐流口;一说此处山缓泉多,于关口处俯瞰,正清风徐来,温泉流影,故称徐流口。 历史或不可详考,其一说法或更现实些。徐流口内确实西南有徐(流)营,东南有刘营,而长城沿线村庄以守兵将领姓氏命名的却也不少。明朝的把总为正七品,相当于现在部队的连长或指导员。若如此,这两个明朝的中尉算也欣慰。而我更愿意是第二种说法,少了些刀光气,多了些浪漫情。 村叟说:很久以前的徐流口就是一个四面用城墙垒成的小城池,里面仅住着几户人家。城墙的石头和长城上的石头一样。城墙东起大槐树,西到老学校,南在现村委会后院,北至山脚,并开有东、西、南三个大门。大槐树就是因为逐渐长大碰到了城墙才在中间空了个洞。大槐树下原有个五道庙,乡民求子送终的时候都会拜拜,破四旧的时候拆除,现在庙的遗址还能辨认。 这些,终归是历史或传说。
企事业单位:钰善白云石矿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徐流口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杨各庄镇>徐流口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徐流口村。
请大家在微信QQ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