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灵洞乡洞源村

洞源村介绍

洞源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1986年在村内大家发现一座汉代墓葬,出土有钱币、陶器等。证明在汉代以前,这里已有人聚居。宋、元、明时属紫岩乡,清为紫岩乡江阳里三十二都一图,民国初年划入板桥区,抗日战争后归灵洞乡。
唐、宋间,村民开始用石灰石烧制石灰,因此吸引了许多外地人徙居于此,洞源逐渐兴盛。村现有44姓,以章、范、赵、杨、朱、盛为多,章、范两姓占总人口的46.5%。
较早定居于此的是于姓。于姓,先籍河南,其十三世孙于石,字介翁,号雨溪、紫岩,生于宋宝二年(1254),为迁洞源于氏第一始祖。于石貌古气刚,喜诙谐。宋亡,隐居不仕,一意于诗。著有《紫岩诗集》三卷。
明宣德间,有范池、范玉两兄弟迁居功塘,未几,功塘为兵火所焚,范氏兄弟旋迁至洞源,为洞源范氏始祖。范姓现有103户,424人,占全村总人数的20.5%。
章姓,祖籍淳安,章铣因方腊起义爆发,为避战乱由淳安迁居兰溪赤塘。赤塘四世孙章文炳,出继石渠母舅童氏,改姓为童。因石渠大疫,迁居香溪。香溪裔孙童品,明正德间官兵部主事,奏准恢复原姓,改为章品。后香溪章氏有二支入迁洞源,一为章璧,明天顺间迁居上洞源,为上洞源章氏始祖;一为章厅,娶洞源陈氏为妻,于明成化七年(1471)迁至下洞源岳丈家居住,为下洞源章氏始祖。洞源章姓,现有151户,543人。占全村总人数的26%。
赵姓,现有102人,占全村总人数4.89%。其祖为北宋政和间(1111~1117)兰溪主簿赵景文。29世孙赵庆华,字燧山,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香港拔萃书院毕业,后入两广电报学堂深造,曾任清邮传部主事,民国国务秘书,津浦、沪宁、沪杭甬、广九等铁路局长,梁士诒为总理时任交通部次长。庆华生六子四女,幼女绮霞,又名,字一荻,人称赵四小姐。先为张学良秘书。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囚禁。赵辗转相伴至台湾,甘苦与共数十载。1964年7月与张学良补行婚礼,结为伉俪。赵家居下洞源牛栏塘塍,今门楼架和石台阶尚存。兰溪市正在制订规划,准备修复,供人参观。
以工发家
洞源物华天宝。在其数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蕴藏着石灰石、铜、水窝石等矿藏。其中石灰石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居兰溪市之冠。大约在唐初就有人在这里用石灰石烧制石灰,至宋代已呈鼎盛之势。明钱泽卿有记:"洞源山民,炼石为灰,以供衣食。"清《(光绪)兰溪县志·物产》中也载:"洞源灰,以山名,其灰白腻,异于他地。"自高眉岭下七金山至洞源长达2公里的山垅里,至今还有许多古石灰窑址。可见当时之盛。
民国时期,由于经济凋蔽、战乱和饥荒,灰农大量外流或改行,石灰生产逐渐衰退。1949年后,村民安居乐业,石灰业得以复兴。1952年1月,灰农走合作化道路,建立洞源村石灰产销合作社。1958年一度由政府接管,改为地方国营洞源石灰厂。以后,几经变迁,重由村经营。80年代,村党支部、村委会审时度势,决定利用石灰石多的优势,开发水泥生产。多方筹集资金40万元,办起年产1万吨的洞源水泥厂。水泥厂的创办,使洞源村摘掉不富裕帽子,并且使洞源人明白了无工不富的道理。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一方面对原有水泥厂进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再建一个年产5万吨的水泥厂。1987年,新水泥厂建成,定名为兰溪市第五水泥厂。1992年两家水泥厂的水泥总产量达到9.82吨,总产值1706.83万元,创利润302.8万元。以水泥生产为依托,村里还先后建起水泥预制构件厂、花砖厂等7个村办企业。
村级经济的不断壮大,使村民生活逐步富裕。1992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609.4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328.64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574.75元。
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从1982年起,全村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和初中升学率分别达到97%和90%。1985年起,实行奖学金制度,考上初中者奖励50元,考上高中者奖励300元,考上大学者奖励500元。为培养村办企业技术人员,已先后选送9人去大学进修,50人参加技术培训。1982年以来,六十岁以上老人均发给养老金,孤寡老人则进敬老院安度晚年。1983年3月,村里先后办起了俱乐部、农民文化宫,总面积500平方米,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棋类室、电视室及老年人活动室。文化宫经常举办各种比赛和文艺活动,同时还举办各种农业技术讲座,普及科技知识,大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洞源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扶贫扶优先进集体、省模范集体、金华市文明单位。村党支部书记章广勤先后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洞源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灵洞乡>洞源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洞源村。
请大家在微信QQ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