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口泉乡甘河村

甘河村介绍
甘河村隶属于大同市南郊区口泉乡,南傍泉落公路,西依平泉路与六矿新区相邻,北与矿务局新区隔河相望,东与亚洲最大的棚户改造区——恒安新区接壤。地理位置优越,土地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甘河村原址在甘河北岸二里之处,明万历年间于甘河南岸现址重新筑堡,堡墙高约十五六米,底宽约十多米,上宽也有二三米可行车,开东门,周长约一里半。堡墙历经500多年的风雨,现仍保存较完整,可见当年的工程质量是很高的。
解放前,甘河村一直属大同县管辖,1949年属大同县十四区,1950年又属大同县第七区,1952年属大同市郊区管辖,1956年属大同市口泉区口泉镇的一个街道,1965年归南郊区赵家小村公社管辖,2001年3月,拆乡并镇时又归口泉乡管辖。
全村现有农业人口3338人,1095户,常住市户人口约1000多人,外来经商、务工人口约1500多人,是全市比较大的村庄之一。
全村占地面积6000多亩,耕地4047亩,大多数村民以种菜为生,从事运输等其它行业的占少数,近几年来,养奶牛人家逐年增加,形势看好。外来居住者以打工、经商为主。
村西平泉街两旁的商品一条街上的121家商铺为甘河村村民带来了很大的收入,是人们的一大经济支柱。
甘河村人包粽子有上百年的历史,甘河村的粽子远近闻名,每到端午节前粽子远销南到怀仁,西到口泉一道沟的王村矿,东北到大同城。
全村人均收较高,1997年获大同市颁发的高级小康村的牌匾,2003年人均收达3910元,是周围比较富裕的村子。
——甘河村村名的来历
在风景秀丽的七峰山下,有一条清澈的小河——甘河。河边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就是甘河村,其实那时候并不叫甘河村,而是叫德润堡,说起甘河这个村名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心地善良的张姓货郎,他整天在外走村窜户,挑担卖货,童叟无欺,很受人欢迎。有一天,他来到德润堡村卖货,见到几个小孩子正用石块在打一条小白蛇,小白蛇已遍体鳞伤,奄奄一息。货郎见了,很是心痛,便用一把糖果换回了小白蛇。然后他就给小白蛇上药疗伤,悉心照顾,并且走到那儿就把小白蛇担到那儿。
几年以后,小白蛇越长越大,货郎再也挑不动小白蛇了,就把它放到了七峰山一带,让它回归自然,放之前货郎对小白蛇说:“你已经长大了,该自己生活了,我救了你的命,你以后决不许去害人,否则我是不会饶过你的。”小白蛇含泪点点头,依依不舍地和货郎分手了,货郎远走他乡到河北张家口一带卖货去了。
又过了几年,张货郎在当地已有三个店铺了,有从大同来的客人说七峰山有大蟒蛇吃人,货郎心想,会不会是小白蛇长大了在残害人呢?如果是的话,我悔不该当初救了它,我得去杀了它为民除害。于是他就从张家口回来,走到怀仁地界,就见人们一群一群地扶老携幼向外逃难,货郎便拦住人们问:“出了什么事,大伙要逃难?”众人告诉他:“我们这一带出了一条大蟒蛇,它的头在回回村,身在德润堡,尾在落尾湾。以前蛇与人相安无事,今年大旱,蛇吃水困难,回头就把德润堡河里的水喝干了,这还不算,还吃牲畜、吃人。人们斗不过它只好外出逃难。你不要往前走了,快和我们一起逃吧。”货郎心想,如果是小白蛇长大了在残害人我得去杀了它为民除害。于是不顾众人的劝阻,继续往前走。走到口泉镇外,碰到大蟒蛇正在吃人。货郎一见正是自己当年救下的小白蛇,大蟒蛇一见货郎,也认出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吓得羞愧得掉头就跑。货郎放下担子提着扁担就追,边追边骂:“畜生,我当初是怎样和你说的,你怎么全忘了,我今天非打死你为民除害不可。”蟒蛇一口气跑上了七峰山,钻进了一口深洞不敢出来,货郎就手持扁担一直守在洞口,等蟒蛇出来。天长日久,货郎慢慢变成了一尊石像,永远地守在洞口。蟒蛇也被感化,从此从善修行,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玉龙,它修行的洞也被称玉龙洞,现如今的玉龙洞也就因此得名。可惜货郎站化的石像却在“文革”时期被毁。后来人们就把蟒蛇曾经卧过的三个村子,改名为回头村——回去村,德润堡——干河——甘河,落尾村——落里湾。

 三圣古寺
三圣寺于1981年被大同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座落于甘河村古堡内,从寺内两通石碑可知该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增建北文殊殿、南普贤殿、静室、方丈钟阁、碑亭等;嘉庆八年(1807年)建北禅房并重修山门。寺内原壁画、塑像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据说同大同市华严寺内塑像为同一班人所塑,文物价值极高,可惜都毁于“文革”时期。1991年当地众信集资数万,历经两年艰辛修复殿堂,重塑、画佛像,整修山门,除保持原寺院历史造型外,寺院更加雄伟壮观。
该寺南北长约20米,东西宽约20米。一般寺院均为座北朝南,而该寺却是座西朝东,比较少见,究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考证。山门居中,门两边是一对2米多高的石狮子,威风凛凛。山门进去左右是钟、鼓楼、禅房、方丈等,钟楼上的大钟是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铸造,重约壹仟贰佰斤(明时计量),敲起来声音洪亮可传数里之外。
院内正西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高约七、八米,建在高约一米的平台上。殿内塑有西方三圣佛像,中为释伽牟尼如来佛祖,左右分别为阿弥陀佛与药师佛,两边还有韦陀与伽蓝菩萨(即关帝)塑像。塑像栩栩如生面貌可亲,体现了佛法的宽宏大度,四周壁画是十八罗汉及释伽谱。这都是近几年新画的。
大雄宝殿南北两侧配殿是文殊殿与普贤殿,内有塑像,北配殿前有一株古槐,大约有上百年的历史,要两三个大人才能合抱住。南院是念佛堂,面积同北院差不多,是近年修建的,每逢佛事活动时善男信女们在此用斋。


甘河名儒——许佃玺
许殿玺(1919—1998.6.7)字文田,赵家小村乡甘河村人,出身殷实之家,幼年聪慧,记忆超常,承祖父口教,4岁始读《三字经》、《大学》、《论语》、背《六十花甲子》等。5岁就能算属相、五行之命,6岁时聘专馆塾师李瑛(家庭教师)读私塾。13岁考入口泉四高读高小,15岁考入省立第三中学。期间在校刊《同辞》杂志上多次发表文章与诗作。17岁时父母相继辞世,因家境日下考入师范就读。1937年日军侵占大同,学校解散。迫于全家生计,蛰于甘河、高庄等村教私塾8年。
1949年5月1日参加革命工作,历任现师范教员,市教育局干事,口泉区文卫股副股长、文教科科长,口泉中学、西韩岭乡中学教导主任,1977年离休。相继从教40年之久。许殿玺为人谦和,严谨治学,以“小车不倒只管推”为座右铭,勤奋耕耘,厚积薄发,口碑甚好。
一生精研古典诗文的许殿玺,离休后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古典诗文的教授、注解、整理、编撰工作当中,他把教学、读书、写作作为人生最大乐趣和志向,堪称南郊区当代古典诗文学者第一人。
1977年起,市云大、电大、刊大、函大争先聘他带课。他代《大学语文》时,对古典文学熟背如流,逐字逐句精讲细评,使学员心领神会,明其宗旨。
1979年,他与陈顺烈合作编写了《五代诗选》,精选五代诗250余首,计20余万字。1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针对教学中我国古代人名、地名的读音问题这一难点,他又编写了《古人名地名读音词典》一书,山西古籍出版社编排出版。
1985年应市地方志办公室之聘,先后点校了明正德《大同府志》十八倦本;清顺治《云中郡志》八集十四卷本和清道光《大同县志》二十卷六十七篇本。他逐字逐句反复查对核实,为求一字之准,翻阅许多典籍。诚如他所说:“一页之缺,奔驰千里;一字之疑,博访通人。每有所获,便欣然忘怀,常朝夕摩研,期以欲速,但复不达。虽殚精竭虑,不敢一字有疑。”
1985年以后,许殿玺先后在《大同地方志》、《大同古今》上发表文章30多篇。其中有《姜瓖反叛考略》、《崔浩被杀析》、《云中郡志补正》等9篇论文;有对咏大同诗词的研究:《阎尔梅等人的大同诗》、《一首咏云冈的爱国诗》等篇;有研究大同民俗民风的文章:《略谈口泉一带的私塾》、《时庄打醮》、《南郊区寺庙纪略》等,有史志知识性文章:《大同科举制度述略》、《五行八卦干支常识概述》等。
1993年,他编纂的《大同咏百首》,刊登在《大同地方志》第一期,共精选古今39位诗人的100首诗,既有当代伟人、著名学者的诗,又有古代帝王将相的诗,书中对每位作者作了简介,并重点作了注释,是研究咏大同诗的好注本。
许殿玺对自己所挚爱的事业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伏案笔耕不止,终导致其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1998年6月7日因肝病与世长辞,享年79岁。
身为离休干部的许殿玺,生前固守清贫,淡泊明志,不求功名利禄。时任南郊区委书记的马福山称赞其品德高尚、风范照人。
企事业单位:大同昌利达矿用材料厂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甘河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口泉乡>甘河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甘河村。
请大家在微信QQ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