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堂村座落在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友好好客,物产丰富,物华天宝,主要姓氏王、杨。是洛阳市革命年代国民党和共产党军政人员最多的村庄。
八里堂村与周边地点:小八里堂,郑西客运专线,伊洛路,磷肥厂路,圣春大道,永安大道,新区大道东,八北区一街
八里堂村西临龙门大道,东临三川大道,南与槐树湾社区搭界,北依伊洛路,是一个村改居社区。现有总人口 4647人,1947户,有8个村民小组;1个市民组。现有党员128名,,下设7个党小组;现有居民代表58名;现有三委班子成员9人,其中支部书记有关林街道下派,(交叉任职1人,王双虎任副书记兼监委会主任);现支部成员5人,居委会委员2人,监委会委员2人。
八里堂社区原来有小八里堂(西村),大八里堂(老村)和一个安置小区组成,2021年5月徐兰高铁沿线安全整治时,小八里堂(西村)的658户居民和9家仓储企业因高铁和普铁安全整治问题已被拆除,西村大部分居民分散在槐树湾、龙康练庄、龙康皂角树社区、龙康辛庄社区和其他地方租房居住,目前在东村庄居住的还有406户居民,现有人口1868人;安置小区是2006年修建徐兰高铁时为涉拆迁村民建设的一个安置小区,小区共有六栋楼,23个单元276户,目前804人在此居住。
相传清代至民国年间,村东有一条三丈六尺宽的大马路贯通南北,常有骆驼商队及车马队通过。据“奶奶堂”前碑文记载,原名叫“刘清凹”(旧音wā),意即刘氏为该村始祖。
刘富、刘清昆仲二人,分别扎根于刘富、八里二村。刘富经济富庶,人丁兴旺;刘清家境困窘,人脉欠旺,多代单传。因当时思想严重迷信,两村落兄北弟南,“南”、“难”同音,视为不详,故请教风水先生更改村名。因南距龙门八(华)里,八里见龙,乃大吉之兆,故更名“八里堂”。
明洪武年间,王氏由山西洪洞移民至此,并成为该村一大姓氏,杨姓次之,潘氏第三。其余有张、高、韩、田、于、冯、任、袁、梁等姓氏,其中多系单门独户。封建时代,匪患众多。为防(刀客)扰民,村民筑寨,以求自保。就东、西两个门楼匾牌镌刻:中间“永安寨”三个大字以图平安,右竖排“八里堂村”,左竖款“同治四年小阳月”(即农历十月)。因洛阳土语,“堂”、“桃”二字的“儿化音”念法相同,后人又因八里之桃誉满中州,故疑“堂儿”为“桃儿”,实属谬误。
“辛亥革命”前夕,洛阳辛亥革命的先驱者杨源懋先生,为商讨武装起义事宜,继“河南府中学堂会议”之后,主持召开了“八里堂会议”(王法歧家)。八里堂村在“辛亥革命”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辛亥革命”后,为弘扬“三民主义”,时任保长的王法森于民国三十年令人用白石灰将“永安寨”复盖,上书“中山村”。后因日晒雨淋,逐年脱落,“永安寨”三字复现,直至坍塌。
八里堂原为东、西两个居民区,两区仅距半里之遥,故有“东村”、“西村”之称。西村人口仅占总数七分之一,故被外界人士称作“大八里堂”与“小八里堂”。随着人口增长,社会发展,兄弟分家,父子分户,部分村民因农村批划宅基地而入住西村。故形成“大八里不大,小八里不小”之民宅格局。
八里堂村历朝历代,人才辈出。单以王氏宗谱为例,寿官、寿民、登仕郎;监生、廪生、秀才等职称亦颇不少。民国年间,号称“四十八条武装带”。共党,共军中身居要职者大有人在。因所处历史时期不同,现以历史唯物主义之观点,对抗日有功、有益于民众、且无劣迹的国民军政人员均载入史册,以备后人评说。
民国初年至今,在各个历史阶段、各条战线上均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特别是“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后,上至沙场老将,下止普通一兵,为国家振兴和民族解放,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谱写了永垂青史的壮丽篇章,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现将名字罗列如下,以备后人效仿,世代传颂。
八里堂村及周边其他地点或单位:老潼关肉夹馍,惠民艺纯馒头,八里堂小区,宇祥汽车装潢,启航午托,新疆和田大枣,中医会馆,洛阳波涛帐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