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桃沟乡大秦村

大秦村介绍
大秦村共辖大秦、宁家、院沟、李庵、小曹、大曹、前娄、后娄、支河堰等9个自然庄。 大秦村方言属中原官话(洛徐片) 大秦村邮政编码:234121 大秦村电话区号:0557(+86) 大秦村汽车牌照:皖L 大秦村村花:月季 大秦村村树:银杏|杨树 中国共产党大秦村总支部委员会设在大秦家的东大街上,大秦村村民委员会也在此。 全村南北最大跨度3000m,东西4000m.大秦村的辖区为13000亩,辖区面积占桃沟乡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大秦村所在坐标经度:117.214*****73291————纬度:33.763*****6929496。 2007年大秦村有在册人口为5470人,加上违反计划生育超生的所谓“黑户口”,全村总人口约在6200多人,人口多的,人均1亩多地,人口少的,有的 达到3亩多地。大秦村的经济条件,在千里淮北平原来说,属于很一般的村庄。这里的土质属红花浴土,七天不下雨,就是大旱;中雨下一天,就变成大涝。这里的 经济作物,基本上是一麦一豆,割掉麦子种黄豆,割了黄豆种小麦。过去老百姓都是靠土里刨食。改革开放之后,这里的人开始离开土地,到南方的城市打工,这成 为他们经济的主要来源。6200多口人的村子,到外地打工者,约有3500多人。所以,在秋阳斜照的傍晚,如果你在大秦村的各个自然村走一走,是很难见到 十七八岁的青年的,只有那些老弱病残者,倚着房根屋角,享受斜阳投射而来的温暖。 主粮:小麦 油料作物:黄豆 经济作物:棉花、蔬菜等 。 以前有大秦砖瓦厂、 小麦深加工产业和大桥头养殖业等。 我们大秦村有著名的大圩拐风景名胜区、北沟堰观光旅游区、双庆河风景带、大秦街购物天堂等。 我们大秦村主要有秦、宁、张、曹、娄、尹、李、刘、马、王、赵、孔、付、杨等家族组成的现在的大秦村,其中秦、曹、尹、娄、李、宁较多。另外我们大秦村还 是多民族的村庄有汉、回族等民族。 大秦家的秦姓村民祖籍山东,族谱为“东鲁秦氏”辈分有:天、志、勺、立、克、怀、圣、德、丙、成、文。目前辈分已经用完待续。 大秦村历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大秦村的农民支援淮海战役,支前农民一批一批地就住在村子里。那时, 大秦村人民对支前队伍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和支持。把房子让出来给他们住,把被子拿出来给他们盖。而那时的大秦村,属于国统区,并不是解放区。淮海战役的主战 场之一的双堆集,就在大秦村西边几十公里处,国民党军队如鸟兽散,大秦村已没有他们的一兵一卒。那时的大秦村对人民战争支持和热情很高。本村也有参加革命 的军人和参加抗美援朝的以及20世纪70年末80年度初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等。 以前大秦村是宿县永安区大秦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现在大街旁边还有乡人民政府大院后来划成警区。1992年2月全省统一撤区并乡永安区大秦乡和时村区桃沟乡 合并而成现在的桃沟乡,位于埇桥区东北部,距市内35公里。东、南、西、北分别与时村镇、蒿沟乡、灰古镇、永安镇接壤;大秦村临双庆河,北依永中 沟,302省道分别从我村中部横贯东西。2010年国家重点工程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南北纵贯全境。全村境内河流、公路、林带相互交织,形成本地独特的自然 景观。 大秦村风俗:大秦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的宿州-徐州片区,天津话也源于宿州方言。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想学习中国北方方言,所以1917到宿州的时 候,在作品里面称呼宿县为“南徐州”,是因为按照宿县方言的读音,宿州和徐州几乎一样,所以宿县人都自称宿县为南徐州(1911年民国开始,使用了 1100多年的宿州才改称宿县,所以1920年代的成年人应该会自称宿州,也就是南徐州)。宿州方言中,宿州人大多将“宿州”称为“许县”(宿县)。 衣食住行,(1)服装 民国前,有钱人穿丝绸,平民穿棉布。棉布一般自纺自织,颜色较单调,男性多穿对襟上衣,大腰筒裤,一般为蓝、黑、紫色。女性上穿右 开襟褂,长至臀部,下穿大腰筒裤,扎腿,用布带自脚口缠到膝下。多穿青、黑、枣红色,嫁时红、绿色。男女均蓄发结辫,妇女缠足。劳动男子穿短装,盘辫子, 裹头巾,束腰,扎腿。女子嫁前蓄长辫,嫁时挽髻,穿小鞋,扎高腿。文人士绅穿长袍马褂,纽扣齐整,两袖肥而长,不束腰,不敞怀。   辛亥革命后,人们服装的质量有所改进,式样也随之增多,穿制服或对襟衣服的相当普遍。文人雅士是制服礼帽;劳动人民则去辫子,剃光头,短裤褂。城市妇 女,尤其是一些青年妇女,剪发、烫发、束裤裙、着旗袍、穿高跟鞋;农村妇女普遍去髻留短发,放足、撒腿(不扎带子),穿大鞋,仅有少数老年妇女,仍保持着 老式样。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衣着款式不断发生新的变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服饰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面料质量好,而且服装的式样也要新颖美 观,现在衣着以化学纤维料居多,穿布料的较少,穿土产棉布者更是少见。   (2)饮食 过去,一般农民以杂粮面为主,很少麦面。现在基本上都吃细粮,粗杂粮较少。一日三餐,早饭吃稀粥、馍、咸菜;午饭主食为馍、稀粥,副食是 炒萝卜、白菜、豆芽青菜、咸汤等;晚则多吃面条。麦面、杂面混合蒸煮的叫馍,纯白面的叫馒。馍的种类有花卷、包皮卷(在杂面外包一薄层白面,俗称驴打 滚)、窝窝头(纯杂面做成)。   大秦村群众家常食品中还有烙馍、锅饼、炖椒糊、腌咸菜、咸豆、雪醋。烙馍又称单饼,用鏊子烙制而成。圆似月、薄如纸,乘热卷适当小菜食之,滋味鲜美, 如烙前着少许芝麻,烙后熥干,成焦饼或焦馍,既脆又酥且香,是一种传统食品。咸豆,是豆子经过炒熟后配以各种佐料,在一定温度下焐霉后,晒制而成。晒干后 的咸豆呈深褐色。食时以温开水浸泡,麻油调拌,味道甚佳。雪醋,是用冬天的雪水,加入米糖、高粱酒,密封酿制而成。其色淡黄,其味酸凉,可调味、解暑。   (3)居住 旧社会建造房屋,要请堪舆先生看风水、选择宅地方向及房屋位置,还要讲究门窗户对,主厢搭配。打地基时须选黄道吉日。造屋上梁时贴对联 朕、放鞭炮、撒馒头,以示庆贺。现在建房看风水的陋习已没有了。但在上梁时贴对联放鞭炮,撒馒头的习俗仍在流行。   (4)出行旧社会,人们外出也要选择吉日。初一、十五、三十日,是外出的禁日,如外出见到穿孝服者、孕妇、押犯、死人以及兔走、蛇行、乌鸦叫,或听到 不吉利的话,均以为忌,便要改日外出。如今,这些迷信都消除了。    大秦村的风俗一概同北方,主食以面食为主,午饭吃米饭。米制品通常只有端午节的粽子。春节期间几乎只吃面食。元宵节做杂面油灯,置于门前、鸡圈等处辟邪。 在大秦村,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百姓就开始准备年货。还要蒸馒头、炸出各式的面制小糕点。第一锅馒头出炉后要燃放鞭炮以祭灶神。在大年三十的中午吃团圆饭, 饭前会放一串鞭炮,菜相当丰盛,但不一定有米饭也可以是稀饭,晚饭却很简单,只是吃些面条或元宵,晚饭后开始捏扁食,全家动手。扁食是作为年初一的早饭, 素馅,主要以青菜、鸡蛋末、粉丝末作为原料,包制时随机放进一些硬币、一元、一角、五角等。扁食完工后,会有一个自愿“守岁”的家人照看。初一早饭时,谁 吃到包有硬币的扁食,就代表谁会在这一年里财运亨通,而且硬币面值越大,就证明赚的钱越多。在大秦村,拜年是在年底进行,大家提着礼品看望亲戚。而在正月 初二、四、六等双日期的日子里,晚辈再到长辈家,这时还会收到长辈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大年三十早上贴春联,忙活做饭炒菜,全家团圆的正餐是午餐,一般是12点整放鞭炮开饭,晚上至初一通常以饺子为主,点心有油炸丸子、焦叶子(面片)、蚂蚱 腿(细小不长的形似蚂蚱的拐弯的腿一样的面制品,加糖和姜末),年夜饭不是正餐,通常就是吃饺子(这个风俗似乎其他地方未见)。大年初一挨家拜年,以及进 城逛街赶集。 大秦村丧葬习俗 解放前,死者入殓要换寿衣,亲属换孝服。晾尸三天入殓。入殓后,选择吉日出殡,请僧人、道士念经,超度亡魂,给死者立牌位,称为“点主”。亲朋吊丧的礼 物,有锡箔、幛子、挽联、供菜等,另外还有现金,数目不定。有开一日丧的,有开三日丧的。接着将棺材埋入事前由堪舆先生选择好的风水地里,埋丧第二日,亲 人到坟地去添土,叫做“圆坟”。丧葬才算结束。改革开放以后多为火葬但仍有部分老年人坚持土葬,目前在大秦家西北部有一个10余亩的公墓区即秦氏祖坟,其 他自然村也有各自祖坟。 大秦村婚丧喜庆 民国前,男女订婚多在幼年,叫做娃娃婚,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即可成婚。成婚时,双方各写一柬帖,由媒人先把男方的送给女方,再把女方的回柬送给男方, 即是订婚。订婚时,男方购置少数首饰交与女方,女方买点书籍回交男方,礼品多寡随意。男方成年后(旧时结婚年龄没有规定),选择吉日结婚。婚日门贴喜对, 门两旁贴双喜,备酒席,收贺礼,以花轿、鼓乐往女方接娶。院设供桌香案,鸣炮奏乐,新郎新妇同拜天地。礼成后入洞房,喝合卺酒。女方陪送箱柜、妆奁。上轿 时用红布蒙头,有抱轿人、送轿人、随嫁(称瞧客)。一月后,新妇被娘家接回,叫接对月。童养媳成婚时叫圆房。   辛亥革命后,提倡男女平等,自由恋爱,文明结婚。结婚时邀请地方知名人士为证婚人,双方家长为主婚人,媒人为介绍人,拟定婚礼程序,司仪人按礼程进 行。新郎穿新制服,戴礼帽;新娘顶披纱,穿旗袍,两人胸前佩红花,并肩而立,向主宾脱帽鞠躬。礼成后,散发喜糖、喜烟,宴请亲朋,这种文明结婚仪式,仅在 城镇少数知识青年中流行,一般群众仍沿袭旧俗。   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婚姻自由,婚事新办。男女到法定年龄(男20岁、女18岁)方可结婚。男女双方各持单位介绍信,到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登记, 领取结婚证书,择日举行婚礼。   从1950至1976年,毛泽东同志在世时,新郎新娘要向毛主席像致敬。近来社会上正在提倡“旅行结婚”,举行集体婚礼,可以避免铺张浪费。目前有许 多青年婚事新办,不要彩礼,不办酒席,这种嫁娶新风,正在逐步形成。 祝寿 大秦村有“66”、“73”、“77”的祝寿习俗,届时子女送食品给年高父母吃。小儿做生日,以前乡村给小儿做生日的不多见,先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 提高也有小儿做生日。   生子 头生子三天后要放鞭炮,吃喜面。生后12日或14日,要办喜酒,亲朋送糖、面、鸡蛋、米花等食物及小儿服装、玩具等礼品,名曰“送米面”。此俗 至今有增无减,铺张浪费甚于旧时。   种痘 在农历六月六日,设香案、放鞭炮,敬谢天地,庆祝小儿种痘收工(痊愈)并以喜馒头答谢送礼物的亲朋,叫做“烧满月”。1983年后宿县天花已根 绝,不再给小儿种牛痘,其烧满月之习俗,已趋消失。   开张 新设店铺开始营业时,贴对联,放鞭炮,亲友送贺礼,也有集体送匾额,主人设宴酬客。现在每当新的商店开业,大多数仍放鞭炮或举行剪彩仪式,以示 庆祝。 大秦村节日习俗   春节 过去要烧香祭神、祭祖先,放鞭炮,相互拜贺(俗说拜年),共庆新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节日,各部门各机关均放假3天。农民和各 行各业的劳动者在节日间也停止劳动,备美酒佳肴,举家团聚。   元宵节 古称上元节,是闹花灯的节日。这一天晚上,家家门前悬挂彩灯,有的地方还举行赛灯会,各式各样的灯笼,五光十色,斗艳争奇,热闹异常。   二月二 早晨起来用灶灰在房前屋后空隙地围起灰圈,灰圈中央埋少许杂粮,表示丰收,用玉米炸花子、用大豆炒糖豆,预兆丰年。今撒灰围圈的习俗已消失, 而炸花、炒豆仍然风行。   清明 各户门前檐下插柳枝,传说为介子推招魂。早晨煮鸡蛋、喝青菜汤,以示寒食。还进行添坟土、焚纸钱祭祖先的活动。   机关、学校为烈士扫墓,献花圈,缅怀先烈。   端午 又叫端阳节。各家包粽子,门前插艾条,儿童用彩线扎手腕、胳膊,用雄黄涂在耳内,据说能避瘟疫和毒虫的危害。   中秋节 做月饼、蒸糖包,亲友往来赠送月饼、果品。晚上将月饼、果品摆在案上,焚香放炮,全家欢聚,饮酒赏月。   腊八 早晨用各种米豆蔬菜合煮稀粥,叫腊八粥。   腊月二十四 祭灶日,又称小年。人们用米糖、果品祭祀灶君。   除夕 城市和乡村多鸣放鞭炮,焚香祭神,悬灯结彩,贴春联,有的通夜不眠,称为“熬岁”。老年人向晚辈散“压岁钱”,晚辈给老年人磕辞岁头,   大秦村礼节习俗   旧社会行跪拜礼,礼节分长幼尊卑,坐位分上下,行动分前后,长幼尊卑称谓均有规定。平素语言礼节,对人称呼,要用尊敬字眼,如称别人父母,则说尊亲; 问别人姓名,则说“贵姓”;问别人住处,则说“贵府”。自称要用谦虚字眼,如称自己父母,则说“家亲”;自称姓名,则说“贱姓”;自称住处,则说“敝 处”。称别人晚辈,加个令字,如令郎、令侄等。   民国时期,取消跪拜顿首,改为脱帽鞠躬,一般见面用举手礼或握手礼。语言礼节,早晨见面,说声“你早”;平时见面,说声“你好”;分手时,说声“再 见”。   新中国成立后,旧的封建道德观念受到批判,优良的传统道德礼节得到发扬光大。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不断出 现五好家庭、三好学生、六好媳妇和好人好事,新礼节、新风俗正在形成。 大秦村坐落于著名的马戏之乡宿州市埇桥区,汉朝时,马戏在大秦村一带就十分盛行。大秦村的马戏杂技魔术表演,在全国范围都十分有名。 大秦村的学校:宿州市大秦中学、宿州市大秦小学、宿州市大曹小学、宿州市后楼小学等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大秦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桃沟乡>大秦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大秦村。
请大家在微信QQ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