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战家村居于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张星镇。交通便利,历史悠久,花团锦簇
东战家村与周边地点:西战家村,曹家庄子村,栾家庄村,三姓庄村,北曹家庄,新林家村,高家村,北孙家庄村,孙家庄村,沟子村,于家岚村
【地名含义】据《招远县地名志》载:明成化年间,战氏祖战永昌和侄战发奎一起由掖县夹道(即“贾邓”之误)战家迁入。战永昌居于此地,取名战家。至崇祯年间,战氏繁衍成两村,以东西区分,易村名为东战家。
【地理实体】东战家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4公里,五虎山西南麓的沿河平原上,村北小河西流入界河。全村耕地620亩,人口463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加工。盛产葡萄。
【姓氏源流考】本村战氏一族系,据《招远县地名志》姓氏起源考载:战姓在春秋时,系陈国将军毕战的后人,因以先祖战字为姓,故为战氏。或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滕国大夫毕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西周时期,周文王之后被封于毕城,后以毕为氏。到战国时期,滕国有毕氏族人名毕战,是为滕文公属下掌管井田的大夫,即主管国内农耕井田事宜。在毕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战氏。史称战氏正宗。如:东汉人战兢,为谏议大夫。五代时人战贻庆,进士。著名北宋画家战德淳,其后始徙掖县仙化乡战村社驻地定居落籍。又有明初时战伯阳、战伯阴兄弟二人陪同伴人战勉,由京师河间府献县分徙居莱州府城东大基山入昊天观为道士,战伯阳则徙居掖县临过乡贾邓社万岁河(据《招远县地名志》河沟记载:万岁河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3.5公里处,发源于塔山南麓,经贾家沟折流而西入掖县境内的王河,河床宽10公尺,系季节性河流。两岸土质优良,林木茂盛,是王河源头。《山东通志》载:其两岸即万里沙也,秦始皇、汉武帝皆尝祷此。三齐记水北有万岁亭,汉武所筑,俗名大王河。迳朱流集、平里店、西由集.三山口入海。据史籍记述:秦始皇、汉武帝旨祈祷此河,故称万岁河。清光绪初年,平里店河滨出土汉瓦数十页,刻有“万岁未央”篆文,极古朴,即万里沙神祠遗扬。)北岸建战家村,战伯阴则徙居登州府黄县城郊。清嘉庆年间战伯阳十二世孙战能,又徙居在距延真观甚远的南边隶属仙化乡石柱篮社,有一洼地处建战家村。战伯阴十世孙战永福,字明环,世居山东黄县九里战村,以锔匠为业,清康熙三十年又徙居文登石岭村,元配李氏,生子国华。又如:战文魁,曾授涿州儒学正堂,子战完,原为莱阳县庠生,未做官。故后葬莱阳县房野村,因战完之妻姜氏携长子战锡卿、次子战锡伯、三子战锡铤、四子战锡黻、五子战锡缨迁莒,故清乾隆年间修《战氏族谱》以战完为莒州战氏一世始祖。明成化,掖县贾邓战氏始祖伯阳六世孙战永昌、七世孙战发奎叔侄二人徙居登州府招远县城西北乡建战家村。明末因村庄扩大分两村,该村在东,为东战村。
村里单位:东战家村超市、东战家村活动室、东战家村党支部、东战家村卫生室
东战家村及周边其他地点或单位:农家乐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