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雅灰乡送陇村

送陇村介绍
送陇村位于丹寨县东南部,雅灰乡西南部。东接本乡羊高村,南与三都县打渔乡盖赖村毗邻,西与本乡叮咚村、乌棉村相连,北抵本乡雅灰村,村委会驻地距县城69公里,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辖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76户1125人,其中少数民族1125人,农业人口1125人,劳动力513人男性占52%,女性占48%。全村现有党员25名,其中男党员24名,女党员2名,重点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对象3名(男2名),村级后备干部7名,乡土科技人才3名。村内辖小学1所,在校生83人。全村总面积8.8平方公里,有山林面积9036亩覆盖率为:74.33%,耕地面积798亩,其中田565亩,土233亩,人均耕地面积0.77亩。境内已接通国家电网和村级公路。地貌以低中山为主,海拔为850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经济主要来源于种植和养殖,在2010年底,全村农民人均占有粮322.3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472元。全村居住均为苗族,村内古瓢舞、芦笙舞独具民族特色,并被州委列入“全州重点旅游民族文化村”开发。   古瓢琴艺术是贵州省丹寨县东南部雅灰乡境内苗族村寨源远流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相传,古时候,苗族村寨每逢年过节都要举行热闹非凡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富裕的人家从山外买来芦笙,欢欢喜喜地又吹又跳。贫寒的人家则无钱买芦笙,无以娱乐。在送陇,有位贫寒老人琢磨来琢磨去,将泡桐木的一头挖空成舀水瓢状,上蒙一块薄薄的泡桐木板作琴面,另一头削成琴柄,用构树皮搓成粗细相同的两根绳作弦,把弦的两头分别固定在琴柄和琴面之上,以小竹条或棕丝作拉弓。简易的琴弦制成后,试拉奏,琴发出“格隆隆,格隆隆……”的悦耳声来,兴高采烈地拿到寨子的坝上去演奏,引来了寨子上的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围着他跳起来,并询问发出“格隆隆,格隆隆”声音的这种乐器叫什么名称时,老人以乐器发出“格,格”的声音为名,以似舀水瓢状为形,称为其“格哈”。从此,送陇等地每逢年过节便兴起跳“古瓢琴舞”来。古瓢琴艺术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流传至今。 古瓢琴系二弦的弓弦拉奏乐器。苗语称“格哈”(gi53ha:33),“格”意即“笙”,“哈”即为“瓢”意,汉译为“瓢笙”。其结构简单,古朴古拙,故称为“古瓢琴”。古瓢琴舞是以古瓢琴为伴奏乐器的苗族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在苗族民间流传已久。 若以独古瓢琴似琴非琴、似吉它而非吉它,最常见的有大、小两种。大古瓢琴,琴身长50厘米,其中共鸣箱长26厘米、宽15厘米、内深12厘米,琴柄长24厘米,谐扭长5厘米,拉弓长40厘米。小古瓢琴与大古瓢琴相似,尺寸略比大的缩短数厘米。古瓢琴的制作较简单粗糙,所用材料大多是泡桐木,也有的用松木或楠木。制作古瓢琴时,将一节长约5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木料一头约3/5挖空,雕凿成最宽处约有14厘米、最深处约有12厘米、形似舀水瓢状的琴箱,在琴箱口盖上一块厚约3厘米并钻有音孔的薄木板,使之成为共鸣箱,薄板与琴弦之间有一定间隙;又在离共鸣箱末端约7厘米处安装两根小圆柱直插入共鸣箱内与底壳相接,作为固定琴弦的音柱。其次,将长度约占该节木料2/5的一头削成宽约6厘米、厚约4厘米的琴柄,在琴柄顶端装上调他琴弦之用的两个旋扭。然后,用牛皮筋(古时候用构树皮搓成小股单绳)制作琴弦,绷拉在琴身上,就成了一把古朴古拙的古瓢琴。最后,用马尾巴长毛或棕丝(古时候用细竹棍或小竹片)作拉弓,拉奏即可发出悦耳、优美的旋律。   村寨的文化特色:1、节日有棕子节(在农历4月份的第一个或第二个兔场天);新米节(农历9月份的第一个或第二个兔场天)。2、服饰有男式白鸟衣,女是式白鸟衣。4、歌舞包括:芦笙舞、古瓢舞。   送陇村下步打算是,搞好开发民族旅游发展。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送陇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雅灰乡>送陇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送陇村。
请大家在微信QQ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