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夏甸镇新村北村

新村北村介绍

新村北村坐落于夏甸镇,相邻勾下店村,小院沟村,地处要塞,英才辈出,人勤物丰,历史悠久
【地名含义】据《招远县地名志》记载:据出土的战国青铜剑、汉代灰陶罐、王莽刀币、北宋铜饰等文物印证,此地早有人群定居。北魏皇兴四年(公元470年),析置东曲成县后,夏姓由河北潞县迁此定居,因处绿草成茵的荒草甸子和东曲成南甸(古称围城之墙为廓,廓外曰郊,郊外曰甸,此地为东曲成南甸),故名夏甸。宋、金之间,王姓由罗峰镇迁居河南岸;明洪武年间,刘姓由四川成都铁碓臼刘家迁居河北岸;尹姓于崇祯年间,由本县大瞳迁居河南岸;清初,阎、李等姓氏相继迁入。随着人口的增多,以河为界形成了西河北、西河南、东河北、东河南四个行政村,统称夏甸。1931年曾设夏甸镇至1937年废。
​【地理实体】本村位于招远县城南28.5公里的招(远)莱(西)边陲,黄(山馆)水(集)公路西旁,夏甸河穿村东流入大沽河。
​全村共有耕地6,333亩,人口3,470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酿造、被服、石墨、童鞋、木器等厂和果林业及竹条编制。特产陶器。
​【姓氏溯源考】本村夏氏一族据《招远姓氏起源初考》说:《辞海》注:夏,即三代前夏侯氏部落的名称,也是我国第一个朝代。相传,夏禹为夏侯氏部落领首。禹之子名启,继位后,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东)。后又迁都斟𬩽、安邑。传到桀,为商汤所灭,裔人以国为氏,故为夏姓。
​本村徐氏一族据《招远姓氏起源初考》说:徐氏出东海、高平、琅琊、濮阳。《路史》云: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于徐,其子孙以封地为氏。古传,殷民有六族,内有徐氏。《史记》载,嬴姓分封者有徐氏。《徐偃王碑》云:"徐氏十五其九十皆于偃王"。春秋时徐偃王为楚所灭,徐子章为吴所灭。据清同治十年徐培先修《徐氏东支家谱叙》云:徐姓人氏非止一族一支原所由来,相传为四川人氏,又传为井砚县人氏。当日莱东之地,遇毛贵之乱,人民散亡,仅有土地而无人民。永乐年间迁小民以实之,余先祖(东汉徐岳)始居掖极东北,近海有徐家渔场(今莱州市王徐寨及城后诸村及招远县徐家滩一带),因避海贼之难迁于王河西平里店,东南有遗迹徐家小石庙为记。又据清乾隆二十三年掖县知县张思勉修《掖县志•文学》记载:三国徐岳,字公河,东莱人。著《数术记遗》、《算经要用》诸书。先是汉灵帝时,太山刘洪造《乾象历》,岳亲受其法。课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穷极幽渺,吴中书令阚泽从岳受之,故孙氏用《乾象历》。至隋末时其后东迁招远县境内东曲城南甸即今夏甸村。至金大定年间又北移居勾山东北的驿道旁开店,招徕过往客商。元末时有徐德元、徐天元兄弟俩其先由夏甸迁入勾下店,其后明初及以后复由勾下店迁居招远各地。如:朱宋徐氏始祖徐德元一支,明初始祖徐进之,以赴任北海守墩吏定居朱宋村等。
​本村王氏一族据《招远姓氏起源初考》说:王氏多出于太原、琅琊两地,均为古代帝王之后,以先祖为王而名姓。如,周灵王太子之后,毕公高之后,战国时信陵君之后均以先祖居王位,而以爵命氏,为王姓。商朝比干,本系纣王叔父,官居小师,因屡次劝谏,遭纣王杀害。因其裔人是王族后人,故以王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为姬姓之王,出于北海。王氏寻其源基本出于两系,一是商朝帝乙之后,二是周朝姬氏之后。
本​村刘氏一族据《招远姓氏起源初考》说:刘氏先祖出于山东定陶县西北。相传,尧初居于此,故称陶唐。《刘氏碑》载,祖始于陶唐氏,是黄帝之后,居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南),尧为其领首,后入封于刘地,因地而得氏,故姓刘。
本村尹氏一族据《招远姓氏起源初考》说:《广韵》云:尹始出天水、河内等地。本是小昊之子,名子般,官为工正。因世掌其职,故以官而为氏。《白虎通》曰:师尹位列三公,以官爵为姓。《汉豫州从事尹宙碑》云"尹氏先祖出自商股,乃迄于周,因世作师尹,赫赫之盛,故为尹氏。
本村阎氏一族据《招远姓氏起源初考》说:《辞海》注:春秋时晋有阎地,居此之人以地而命氏,故为阎姓。
本​村李氏一族据《招远姓氏起源初考》说:李氏是大姓之一。古时以官而得姓,《左传》中说:"官有世功,则以官族",李氏就是以官而命姓的。李姓远在夏朝以前即为狱官之长,其族人世为理官(即司法官),因以官爵命姓为理氏。因李、理二字义同,古时又通用,至商末周初,理氏始改为李姓。
村里单位:新村北村卫生院,新村北村广播站,新村北村党支部,新村北村快递站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新村北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夏甸镇>新村北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村北村。
请大家在微信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