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下店村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夏甸镇。天蓝水清,物华天宝,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勾下店村与周边地点:高家圈村,府东路,镇泰路,段家村,新村南村,新村北村,小尹格庄村,民安路,观光路
【地名含义】据《招远县地名志》记载:据墓碑考,黄姓始建村庄,曾名黄家庄子。金大定年间,徐姓由夏甸迁至勾山东北的驿道旁开店,招徕过往客商。元至元年间,黄姓绝徙,易村名为勾下店。明成化年间,曹、杨两姓分别由本县大曹家和招远城里迁入,村名沿袭。1958年因修勾山水库,全村迁至现址(黄家庄子)。
【地理实体】勾下店村,别名:黄家庄子,位于招远县城南17.5公里的薄家河东岸,村东黄(山馆)水(集)公路纵贯南北,属丘陵地带。全村耕地1,850亩,人口1,051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修配厂和果林业。
【姓氏溯源】本村黄氏一族,据《招远姓氏起源考》记载:《黄帝本行记》云;黄姓本黄帝之后。《广韵》注:陆终氏之后,受封于黄,裔人以国为氏。春秋时为楚所灭。《辞海》注;黄,古国名,嬴姓。在今河南潢川西,春秋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裔人以国为姓,故黄氏。
本村徐氏一族,据《招远姓氏起源考》记载:徐氏出东海、高平、琅琊、濮阳。《路史》云: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于徐,其子孙以封地为氏。古传,殷民有六族,内有徐氏。《史记》载,嬴姓分封者有徐氏。《徐偃王碑》云:"徐氏十五其九十皆于偃王"。春秋时徐偃王为楚所灭,徐子章为吴所灭。据清同治十年徐培先修《徐氏东支家谱叙》云:徐姓人氏非止一族一支原所由来,相传为四川人氏,又传为井砚县人氏。当日莱东之地,遇毛贵之乱,人民散亡,仅有土地而无人民。永乐年间迁小民以实之,余先祖(东汉徐岳)始居掖极东北,近海有徐家渔场(今莱州市王徐寨及城后诸村及招远县徐家滩一带),因避海贼之难迁于王河西平里店,东南有遗迹徐家小石庙为记。又据清乾隆二十三年掖县知县张思勉修《掖县志•文学》记载:三国徐岳,字公河,东莱人。著《数术记遗》、《算经要用》诸书。先是汉灵帝时,太山刘洪造《乾象历》,岳亲受其法。课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穷极幽渺,吴中书令阚泽从岳受之,故孙氏用《乾象历》。至隋末时其后东迁招远县境内东曲城南甸即今夏甸村。至金大定年间又北移居勾山东北的驿道旁开店,招徕过往客商。在招远市徐姓有一说:金朝由夏甸迁入勾下店村,此在上述资料的可证。另家谱有明确记载更为可信的一说是,据载:勾下店徐氏是朱宋徐氏高祖讳德元的兄弟徐天元的后代。有明确记载招远徐姓德元一支明初迁出勾下店的初迁地,只有朱宋一村,其他始迁村均为明末和清初迁出是徐天元一支。该谱称:元末徐德元、徐天元兄弟俩由四川柳行村或十家泊村迁入勾下店,明初及以后复由勾下店迁居招远各地。如:朱宋徐氏始祖徐德元一支裔,明初始祖徐进之,以赴任北海守墩吏定居朱宋村,又明初再迁高家庄子的徐氏后人,成为招邑望族,明清有功名者多达五十余人,闯出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武进士徐云峰,御封太子少保,一品顶戴,兵部侍郎等职;明成化间四迁招城北乡凤啄山之旁建徐家村(今口后徐家,即直属朱宋徐家的支脉,朱宋徐氏二世徐通由朱宋村迁居高家庄子,三世徐行由高家庄子迁至前柳行[永乐],其后由前柳行村迁至口后徐家[成化]),该谱称明以后外迁招远境内四十余村。
本村曹氏一族,据《招远姓氏起源考》记载:曹,古国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封弟振铎于曹,建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南)。公元前487年为宋所灭。畜人以封国为姓,故为曹氏。
本村杨氏一族,据《招远姓氏起源考》记载:《左传》载:定公四年,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为唐侯,叫唐叔。《史记•晋世家》注:封叔虞于唐地,故曰唐叔虞……。叔虞生子名姬燮,是为晋侯。《招远杨氏族谱》云:杨本姬姓,因居晋之杨,故氏杨。按;晋侯姬氏公族,因封于杨地,以地而得姓。后自山西杨地,徙秦朝的弘农郡,由弘农再徙宁波府鄞县,后自鄞县分支徒招远,已四迁其居。
企事业单位:胜达玻璃钢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