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家村居于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玲珑镇。天蓝水清,人勤物丰,友好好客
冯家村与周边地点:柳家村,西庄头村,东庄头村,东疃补村,玲珑沟上村,金轮路,西疃补村,聚仙街,班仙街,会仙街,罗山河,高家疃村
【地名含义】据《招远县地名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冯金、冯良由四川迁徙招远,卜居此地,取名冯家。嘉靖年间,栾、蒋、张三姓分别由本县栾家河、大蒋家和招远城里迁入,村名沿用。
【地理实体】冯家位于招远县城东北7公里的招(远)黄(县)公路以东,东临黄土岗,南北均为平原。耕地921亩,人口947人。以农业为主。
【姓氏源流】本村冯氏一族系,据《招远县地名志》姓氏起源考载:冯氏《唐世系表》云,冯氏本姬姓。周武王克商后,按宗法封其同姓子弟于冯,其后人以封邑而为姓。源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 又源自姬姓,为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史称:冯简子,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郑简公封其于冯地,以封邑冯地为姓,始为冯氏。冯文孙(魏长卿),东周时期魏国长卿,系周文王姬昌之后人,以封邑冯地改姓,始为冯氏。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郝,也写作“冯赫”,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前322),张仪由秦国前往魏国为相,驱逐了惠施。惠施去往楚国,楚怀王想要接纳他,冯郝认为接纳了惠施就会得罪张仪,不如把惠施推荐给宋国,这样做既不会惹怒张仪,也会让惠施对楚国心怀感激。其事迹见载于《战国策·楚策三》。其他活跃于战国时代的冯氏人物还有冯驩、冯且、冯章等。其后明洪武年间,冯金、冯良由四川迁招远县城东罗山河东岸建冯家村。
本村栾氏一族,据《招远县地名志》姓氏起源考载:《姓氏急就篇》云:栾氏本出姬姓。公元前859年至841年,晋靖侯为晋国国君。其孙姬宾食采邑于栾(今河北栾城县)。其子孙因封邑而为氏,故姓栾。此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候周文王之子唐叔虞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周文王子唐叔虞被封在晋地,至晋靖侯时,大臣代理行使国家职权,历史上称为“共和”。其子晋釐侯(晋僖侯)姬司徒继位。晋釐侯庶子姬宾,被晋釐侯封于栾邑,史称其为“栾宾”,又称靖侯孙宾。栾邑,古称赵州,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春秋时期,赵州之地就在平棘西北八公里的古栾城(今河北赵县),其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栾氏,世代相传。栾氏家族世代为晋国卿士大夫,有栾共叔(栾共子、共叔成)、栾枝(栾贞子)、栾盾、栾书(栾武子)、栾黡(栾桓子)、栾针、栾纠(弁纠、卞纠)、栾盈(栾怀子)、栾鲂、栾乐、栾豹等人,栾氏家族曾一度把持晋国朝政达十四年之久,在氏族各家的权利之争中,被范氏家族所灭。栾氏家族的后裔逐渐成为魏郡栾氏望族,史称栾氏正宗。又源于姜姓,为炎帝的后代,在西周初期,姜太公子牙被封于齐地。春秋时期,齐惠公姜元(公元前608~前582年在位)有个儿子叫姜坚,字子栾,为齐国上大夫,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栾氏,世代相传,望族出于西河郡。据《栾氏族谱》记载:栾姓世为晋卿。白周惠王始,栾枝、栾质任晋国大夫,因功受采邑于栾,子孙以封地得姓。元至元年间,栾山、栾岭兄弟二人由河北省栾城徙居山东黄县,以制簸箕为业。明洪武年间,栾姓由黄县析居招远县城东有阜山西麓马家寨,重建簸箕栾家村,四周沟河汇流,南临会仙山,易名栾家河,明嘉靖年间又西移居招远县冯家村落籍。
本村蒋氏一族,据《招远县地名志》姓氏起源考载:蒋氏西周二代国君,名姬诵,因年幼,依其皇叔姬旦、姬奭辅政。姬旦的第三子,名伯龄封于蒋,其后人以封国而命姓,故为蒋氏。又据《唐书•表•宰相世系》卷七十五下记载:蒋氏出自姬姓。周公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其地光州仙居县是也,宋改为乐安,蒋为彊国所灭,子孙因以为氏。汉有蒋诩,十世孙休,自乐安徙义兴阳羡县。十一世孙元逊,陈左卫将军。其族有太子洗马、弘文馆学士环,生将明。《表》云:蒋将明,国子司业、集贤殿学士、副知院使。蒋乂,字德源,秘书监、兴懿公。蒋係,检校左仆射、淮阳公。子蒋兆,孙蒋承初,字昌远一支徙居陈州淮宁府。北宋景年间,诏驰金禁,发四方游民往登莱采金,蒋氏因采金定居于大蒋家。明嘉靖年间又徙居冯家村落籍。
本村张氏一族,据《招远县地名志》姓氏起源考载:张氏是以星宿而取姓,是二十八宿中朱雀七宿的第五宿,有星六颗,在长蛇星座内,其星曰张,春秋时以此为姓。又说:张姓出于轩辕皇帝第五子,名挥,能造弓和张网扑鱼,因世掌其职,后人以职为氏,为张姓。又说:小昊青阳氏第五子名挥,为弓正,帝赐姓为张氏。据《唐书•表•宰相世系》卷七十二下记载: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张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陽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讚、彭、睦、述。壮生胤。胤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方城。宇孙肥如侯孟成。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二子:祎、韪。祎,字彦仲,散骑侍郎。清河东武城张氏本出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弟协,字季期,卫尉。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曾孙幸,后魏青州刺史、平陵侯。生准,东青州刺史,袭侯。此出自上古黄帝之孙张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这一支张姓以青阳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其后徙居招远县城内,明嘉靖年间移居城北冯家村落籍。
冯家村及周边其他地点或单位:瑞鑫纺织,昌吉装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