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楼村居于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驿道镇。地处要塞,民风淳朴,物华天宝
高山楼村与周边地点:高山村,大顶子
【地名含义】据《莱州市地名志》记载:清雍正八年,刘姓兄弟三人由凤毛寨(今金城镇凤毛寨)迁此立村,北倚高山,山前建有小楼一座,故取村名高楼山。后因小楼倒塌而改名高山。因重名,一九八二年,更名高山楼。
【地理实体描述】高山楼位于三元乡政府驻地北7公里,莱(州)招(远)交界处,北倚高山。正方形聚落。全村120户,420人。耕地97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花生、地瓜,兼有苹果。
据《四续掖县志》记载:第七区公所在驿道村,板桥乡公所在狗爪埠村,领九村:狗爪埠、黄山郭家、东板桥、古庄邢家、吕家庄子、小蒲洼、修家沟、西板桥、高山。四至:东至居里河西村八里,西至东王家村八里,南至塔埠刘家村八里,北至招远县界。
【姓氏源流考】本村刘氏一族系,据《唐书•表•宰相世系》卷七十一上记载:刘氏出自祁姓,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扰龙,事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至宣王,灭其国。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会。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自为刘氏。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十世孙,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秦灭魏,徙大梁。生清,徙居沛。生仁,号丰公,生煓,字执嘉。生四子:伯、仲、邦、交。邦,汉高祖也。高祖七世孙宣帝,生楚孝王嚣,嚣生恩王衍,衍生纡,纡生居巢侯般,字伯兴。般生愷,字伯豫,太尉、司空。又据《元和姓纂》载:东莱刘氏汉室齐悼惠王刘肥次子城阳王刘章,十世孙封文王刘悝庶子别封为掖侯,他的后裔因居于东莱,又东汉刘毅、刘暾、刘胤和唐朝吏部侍朗刘彤,就自称为东莱刘氏后裔。因系东莱刘氏汉室:齐悼惠王刘肥之子刘章,吕后册封朱虚侯,诛灭吕氏外戚有功,加封城阳王。据东汉应劭撰《存城阳王景王祠教》:自琅琊、青州六郡,及渤海都邑,乡亭聚落,皆为立祠。″元代于钦撰《齐乘·古迹》载:城阳景王庙在莒州城内,庙久废。州署内有古槐,半体如枯槎,而根叶繁茂,相传是章手植。刘章十世孙封掖邑,故东汉刘毅、刘暾、刘胤等皆为刘章后裔。又据《续掖县志》拾遗记载:晋刘暾,叔父彪,位至北军中侯藩,义熙中为兖州刺史,弟總,字宏纪,好学直亮。子佑,为太傅属。又子白,太子舍人。果烈,有才用。又据武官刘氏谱:来之远矣,自唐及宋号为望族,见《刘长生祖茔碑》一文。宋末,徙居掖县香疃社在桑树成林之旁刘家村。在大刘家村《刘氏族谱》则称:余家自明祁由蜀迁莱,居掖县城西之大刘家疃,始祖则是从成都迁居掖县等。明洪武年间,王元和、刘始宗姑表兄弟二人由四川奉节县铁碓臼刘家徙居掖县进士乡凤毛寨社驻地落籍,清雍正八年,刘姓兄弟三人由凤毛寨(今金城镇凤毛寨)徙居掖县仙化乡战村社在东北招掖接壤境建刘家村,北倚高山,山前建有小楼一座,故更名高楼山。后因小楼倒塌而改名高山。因重名,一九八二年,更名高山楼。
据《莱州市志》烈士名录,高山楼村:刘新元、刘新亭、刘忠全。
高山楼村位于招远交界,与招远市大户陈家镇约小河刘家,荆王家,民风淳朴,本村瓜果飘香,农作物种植广泛。
村里单位:高山楼村村委会、高山楼村村长、高山楼村活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