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村处在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虎头崖镇。水美,天蓝水清,人好,空气好
郎村与周边地点:永丰路,杨黄村,虎头崖镇,南张村,西葛家村,神堂村,丁家村,徐孙村,西王家村,下埠村
【地名含义】据《莱州市地名志》记载:宋朝时,郎千、郎万居此立村,以姓氏取名郎村。
【地理实体】郎村位于神堂镇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正方形聚落。全村420户,1720人。耕地316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兼有苹果、山楂。村办包装厂。
据《四续掖县志》乡社记载:第二区公所在东宋村,郎村乡公所在郎村丰泰寺,领五村:郎村、杨家、黄家、葛家、王家。四至:东至一区三合乡公所二里,东北至城十五里。西北至本区公所八里,西至翟村乡公所五里,西南至路南乡公所五里,西北至杨村乡公所四里。
【姓氏源流考】本村郎氏一族系,据《莱州市农村史话》姓氏与村庄的创立说:郎姓,《姓纂》记载:“鲁懿公孙费伯城郎,因居之,子孙氏焉。”费伯姓费,为鲁国上大夫,他在周平王姬宜白四十九年农历四月私自占据了郎城,以其为自己家族的食邑,子孙以邑为氏,纷纷改姓了郎。这是“费、郎一家”的渊源,因为,郎姓的始祖是费伯,后来他的子孙有的以郎为氏,有的却仍然沿用原来的费姓,故郎氏后人奉费伯为郎姓的得姓始祖。莱州郎姓一族。分布在朱桥镇大郎家村、小郎家村、小于家村(旧时皆属招远县)。民国抄本《郎氏族谱》:“始祖讳驷,元顺帝六年任辽东将军,祖居嵩山。……(四世)讳凤迹,字龙文,明洪武六年迁潍(县)。……(六世)彦宗,永乐初年迁山东招远县。”郎姓在莱州市建立了4处村庄:河东、郎村、大郎家、小郎家。郎村是古老的官道之驿,宋朝时,郎千、郎万兄弟是镇守边关名将,故称其郎村。明初本村有一户孙姓,又一户孙姓因移民由四川迁此。清朝时本村称郎村堡,也称(南)二十里堡。
本村孙氏一族系据《莱州市农村史话》姓氏与村庄的创立说:孙姓主要源自姬姓、妫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据史籍《元和姓集》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孙乙是姬姓孙氏得姓始祖。孙书为妫姓和姚姓孙氏得姓始祖。莱州支系众多,可稽者三。其一,分布在三山岛街道孙家村、天王庙村、东北村,程郭镇东程村,始祖孙稳,明洪武年间自四川迁来,东程村一支始于孙培曾。其二,分布在金城镇北觉孙家村,始祖孙乐,系孙稳之弟,明洪武年间自四川迁来。其三,分布在虎头崖镇东宋村,始祖孙伯良,明永乐年间自四川迁来。另,三山岛光明孙氏家族,明朝洪武二年间由四川某地迁至莱州府,居掖县仁里乡西南偶社一甲)。在城北咸(解)家庄头等地购有土地,繁衍生息,从祖辈分得部分田产(在东庄头),又在果达埠购得部分土地(后为墓地)。后又在沟西、下班家、黄家岔、郭家店购置了土地3200亩左右。起初全家仍住在城里,土地租给别人耕种。后各自分开定居四乡。绵祖支下居于南乡曹村下班家,绪祖支下扂于南乡曹村黄家岔,缉祖支下居于北乡后吕沟西村(今光明村),纯祖支下居于东乡郭家店。将城里的祖遗地出租用作祭祀费用。其他无考。孙姓建立了 47处村庄:大河南:南宋淳熙七年,孙姓由即即墨县城楼里迁此立村。西武官:元朝时,即有人在此居住。明洪武五年,孙姓由四川注此定居。海沧:元末,焦、孙诸姓由四川迁此立村。西孙哥庄:明以前,孙姓在此居住,以姓氏取名孙家庄。明洪武二年,数姓迁此,皆称孙姓为哥,故改名孙哥庄,亦呼孙古庄。东孙哥庄:明以前,孙姓在此居住,以姓氏取名孙家庄。其后徙居掖县龙德乡任村社建孙家村。明初有孙姓徙居掖县储积乡郎村社驻地落籍。
据《莱州市志》记载,烈士名录,郎村:孙德章、孙其祥、孙修义、王廷升、孙兴华、孙云生、孙升级、孙升才。
郎村内及附近企事业单位:精诚橡胶有限公司,郎兴钢包头厂,明胜电器配件厂,神堂华兴机械加工厂,神堂建顺塑料厂、郎村卫生室、宏业商店、郎村小媳妇超市、宝群饭店、莱州市神堂建顺塑料厂、永恒塑粉、环力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