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李家村处在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虎头崖镇。交通便利,依山傍水,地处要塞,山清水秀
沟李家村与周边地点:沟李屯村,魏家村,西家村,宁家村,山前朱家村,付家村,周家,吕家村,宋家,贾家村,徐孙村,沟邓家村
【地名含义】据《莱州市地名志》记载:①明洪武二年,李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村南临沟,故名沟李家。
②明洪武二年,魏姓由四川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魏家。因重名,一九八二年,以其方位更名西魏家。
【地理实体】沟李家位于神堂镇政府驻地东北2.7公里。长方形聚落。全村65户,257人。耕地46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村办板房厂。
西魏家位于神堂镇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正方形聚落。全村24户,77人。耕地16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属沟李家村委员会所辖。
据《四续掖县志》乡社记载:第二区公所在东宋村,上庄乡公所在傅家,领十村:宁家、朱家、小魏家、沟李家、前上庄、后上庄、王氏孙家、王氏傅家、王氏徐家。四至:东至城十二里,邻一区五里乡公所七里,西至本区公所十二里,邻杨村乡公所七里,南至一区滕个乡公所三里,北至青石乡公所六里。
【姓氏源流考】本村李氏一族系,据《莱州市农村史话》姓氏与村庄的创立说:李姓。出自嬴姓,为颛项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城港路街道前朱石村,民国十三年(1924)《掖县李氏族谱》上集之《叙》:“余家,自明洪武二年由四川迁山左掖县之大诸村。全谐散佚,荡然无存,而始祖之名讳亦不可得而考。厥后,又由大诸村迁小诸石,至于今十有四世,其始迁者,实惟朝卿公,是不得以百世不桃之祖属之,盖于上无征焉。”三山岛街道光明村李氏家谱记载:洪武年间李姓先祖自四川成都府枣林李家迁入莱州府掖县,在诸王社居住,经常出海捕鱼,屡遇风险,常有溺水者。顿觉出海之危险,遂有迁徙之意。于永乐初年来到北后吕,见此处土地肥沃,环境良好,人情亲密,就在此定居下来。传衍至今已有二十四世之多,李姓家族已是子孙兴旺分布很广,期间很多分支迁居外地。李姓在莱州市建立了 79处村庄。据《掖县志》莱州卫正署指挥使,明·李应奎,万历年任,指挥同知:明·李鑑,宏治年任。经历:明·李深,宏治年任。其后明初李姓徙居掖县储积乡郎村社在宁家水库东岸建李家村,后有刘姓、仲姓等迁入定村,因村南临沟,故名沟李家村。
本村魏氏一族系,据《莱州市农村史话》姓氏与村庄的创立说: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另一个姬姓魏国。公元前445年传至十二世孙魏斯,于三家分晋事件自立为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 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历史,史称魏姓正宗。魏姓在莱州市建立了 13处村庄:北魏家:明洪武二年,魏姓由四川迁此立
村。后魏家:明洪武二年,魏姓由四川迁此立
村。中魏家:明洪武二年,魏姓由四川迁此立村。前魏家:明洪武二年,魏姓由四川迁此立村等等。据清光绪七年所修《西河林氏宗谱》:明初,魏姓由四川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魏家,后绝户。清康熙五年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桥东镇含英村人林惜出任莱州府参将,遂定居掖县城,后又迁居此处,沿用旧村名,因重名1980年以其方位更名西魏家。据《林氏族谱》所载:现存的林氏宗祠为道光年间所重修。其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莱州目前发现年代保存最久且保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筑。
据《莱州市志》记载,烈士名录,沟李家:刘敬、仲合琪。
西魏家村:林学诗。
村里单位:沟李家村党支部,沟李家村村委会,沟李家村活动室
沟李家村及周边其他地点或单位:烟雨轩民宿,烟雨轩茶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