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邓家村居于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虎头崖镇。气候温和,风景宜人,天蓝水清,交通便利
北邓家村与周边地点:山上孙家村,海庙坡子村,尹家村,海庙孙家村,海庙于家村,扬务沟村,小沟村,小刘家村,东庄子,西崔家村,庄头村
【地名含义】据《莱州市地名志》记载:清乾隆年间,邓姓由掖县城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邓家。一九五八年,以其位于神堂镇沟邓家之北而更名北邓家。
【地理实体】北邓家位于神堂镇政府驻地北6.9公里,城(掖城))海(庙港)公路南侧。长方形聚落。全村103户,413人。耕地67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兼有苹果。
据《四续掖县志》乡社记载:第二区公所在东宋村,六合乡公所在崔家,领六村:小沟、山孙家、邓家、庄头、崔家、坡子。四至:东至扬雾乡公所七里,东南至城十二里,西南至本区公所十一旦,西至趴埠乡四里。南至莱玉乡公所三里。北至海庙乡公所三里。
【姓氏源流考】本村邓氏一族系,源自部落名:炎黄时期的邓氏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叫邓伯温,曾在黄帝时期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成为黄帝的大臣之一,并跟随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打仗。可见,当时邓氏部落的地位是很显赫的。这是邓姓最早的传说记载。金天氏说:金天氏繁衍分支出邓氏。黄帝的孙子高阳氏颛顼,曾封赐东夷族首领金天氏少昊一个有功德的儿子在邓地,世代繁衍并分出很多支系,其中一个分支就姓邓。又姒姓说:源于姒姓,是夏禹的后裔。夏禹曾孙,即第四个夏王仲康,封其有德行的一个儿子在古邓林之地,建立妫姓邓侯国,在今河南邓州南。这个邓国前后存续了800多年,后来被商国武丁所灭。此后,邓国的遗民就以国名为姓。邓州西南30公里外还有邓林镇等古邓地地名。又子姓说:为商朝皇族后裔。商王武丁灭掉姒姓邓国后,封其季叔曼于河北,为邓侯,建立邓侯国。曼是南庚帝最小的儿子,所以又称曼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子姓邓国尊周室朝服于周,得以幸存。后南迁到湖北襄樊北的邓城社区,成为周王朝在南方较为重要的异姓侯国。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国,延续了570多年的邓侯国邓氏族人,纷纷从邓国播迁到全国各地避难。邓侯子孙及百姓为纪念故国,以国为姓,史称邓姓正宗,全国邓姓大半都出自这一个源头,曼季是邓姓人公认的始祖。莱州邓姓均系三国蜀南郡人邓方之裔。史称:邓方曾以荆州从事身份随刘备入蜀,拜为属国都尉,历任朱提太守、安远将军、廉降都督。其后居住蜀汉之地。据史洪涛先生撰《莱州市农村史话》姓氏与村庄的创立说:邓姓源出有三支:一支相传出自黄帝时代的古邓国。二支出自姒姓,夏禹曾孙,即第四个夏王仲康,封其子有德行在古邓林之地,建立妫姓邓侯国。三支源出子姓,为商朝皇族的商孙。邓国亡后,子孙以邓为氏。邓姓在莱州市建立了5处村庄:邓家:明洪武二年,邓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沟邓家:明洪武二年,邓姓由四川迁此立村。后邓:明洪武二年,邓姓父子由四川迁此各自立村,其父建村在北,称后邓。前邓:明洪武二年,邓姓父子由四川迁此分别立村,其子建村居南,称前邓。北邓家:明初其后徙居掖县城内,清乾隆年间,又徙居掖县龙德乡海庙社在大刘河东岸建邓家村,后有韩姓迁入定居。因重名一九五八年,以其位于神堂镇沟邓家之北而更名北邓家。
据《莱州市志》记载,烈士名录,北邓家村:韩福全。
北邓家村内及附近企事业单位:友合铸造厂,吉庆漂白粉厂、莱州市大众挂面厂、仲英超市、仲英社区营业厅、鑫泉加油站、咱家菜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