趴埠潘家村座落在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虎头崖镇。历史悠久,地处要塞,英才辈出,茂林成荫
趴埠潘家村与周边地点:前趴埠,趴埠周家村,趴山,秀东村,朱流村,上疃村
主要农产品:趴坡潘家村,离海岸1.5公里,主要农产品有玉米,小麦,花生,地瓜等。海产品有莱州梭子蟹,鲅鱼,花蛤,牡蛎等等
【地名含义】据《莱州市地名志》记载:明洪武年间,潘姓由四川迁此立村,因位于趴山之南而取名前趴埠潘家,后简称潘家。因重名,一九八二年,更名趴埠潘家。
【地理实体】趴埠潘家位于东宋镇政府驻地东北2.6公里,东北临趴山,潘家河自村西向北注人渤海。正方形聚落。全村335 户,1090人。耕地136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花生,兼有苹果。村办丝網厂。
据《四续掖县志》乡社记载:第二区公所在东宋村,趴埠乡公所在后趴埠村,领三村:前趴埠、后趴埠、上疃。四至:东至六合乡崔家三里,西南至本区公所八里,南至东宋村八里,北至海岸里许,本乡北滨渤海,骇浪飓风不时而至,后趴埠尤甚。
【姓氏源流考】本村潘氏一族系,在《招远县地名志》姓氏起源考说:《姓谱》云:潘氏本姬姓,周武王灭商后,采取封藩屏周政策,以宗法血缘关系封同姓子侄辅周室,为此封其侄季孙,食采邑于潘,裔人以封邑为姓,故为潘姓。又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被封在毕(今陕西省咸阳北),建立毕国。毕公高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采食于潘,因氏焉。《潜夫论》五德志〔一〕第三十四说:姬之别封众多,“潘、养……皆姬姓也。”《广韵》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卷一·桓》的“潘”字下注周文王之孙“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史记·魏世家》载:“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汉代司马迁著《史记·晋世家》: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有晋大臣潘父。《史记·楚世家》:成王四十六年(前626年)有潘崇,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潘尪,其后有潘子、潘子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汉文帝四年(前176)前有齐中尉潘满如。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有新野(今属河南省)宰潘临;公元26年(建武二年)前淮阳(今属河南省)有太守潘蹇。淮阳(陈国长平)的潘乾东在汉灵帝时,仕宦而迁江苏溧阳为始祖;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的先祖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晋时,中牟的潘岳、潘尼一支成为潘氏最为兴旺一支。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潘佛寿是唐代吏部常选广宗郡潘智昭的曾祖,北周时宜州泥阳(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的潘基、潘翔、潘卿、潘孝长,他们的先人也都是广宗(今属河北省邢台市)。据《莱州市农村史话》说潘姓在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被封在毕(今陕西省咸阳北),建立毕国。毕公高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采食于潘,因氏焉。又,潘姓起源于春秋时期淮河流域的一个小国名叫潘国,在今河南固始县境内,以国为氏,即潘氏。潘姓在莱州市建立了14处村庄:营里:明洪武二年,贾、潘二姓由四川迁此立村等等。寺沟:明洪武二年,贾、潘二姓由四川迁此立村。匡郑潘家:明洪武二年,潘姓兄弟三人由四川迁此立村。草阁潘家:明洪武二年,潘姓由四川迁此立村。降村河埃;明洪武二年,潘姓由四川迁此立村。西南庄;明洪武二年,刘、潘二姓由四川迁此立村,因村东北有一处繇家墓而得名西南庄。明洪武年间,潘姓由四川徙居掖县龙德乡西原社建潘家村,因位于趴山之南而取名前趴埠潘家,据《掖县志》海防记载:马步寨,县西二十五里,明备御四百户所,设有百户,辖墩三,曰海庙、扒埠、在所北,曰马步,在所南今省。此潘家、周家、刘家三村名曰前扒埠。
据《莱州市志》记载,烈士名录,趴埠潘家村:潘积行、潘兴厚、潘占九、潘积尧、潘积英、潘玉贵、潘善明。
村里单位:趴埠潘家村超市,趴埠潘家村活动室
趴埠潘家村及周边其他地点或单位:香波超市